翟敏
摘要:伴隨著初中生補習課程的不斷改革,初中生物有效教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筆者在本文通過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主要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因材施教理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生物興趣”以及“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明確生物教學目標”這三個方面,對初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了初步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5-233
初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更加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這種氛圍下實現更加有效的生物學習。提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提升在生物課堂上的學習效率,而且也能很好的調動出學生的生物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創新自身的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最終促進學生生物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
一、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因材施教理念
在傳統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單一且枯燥,生物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也比較嚴肅和無聊,學生對初中生物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也就不高。對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有效教學,實現因材施教理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物水平,采取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展開自主的生物學習;或者是采取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共同完成生物知識的學習,最終促進學生可以完成更加有效的生物學習。
比如,在學習“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這一節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生物水平,并且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分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對動物種類和主要特征的模糊和混淆。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可能知道這些動物但是對動物的分類和特征不清楚處于入門狀態。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就要例舉出大量的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名稱讓學生辨別,其次對兩種動物的代表動物形態結構進行全面地對比找出異同點,最后重點總結對比他們的主要特征,其中關鍵就是要讓學生能找出不同進行對比記憶,進而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等到分析結束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并且設置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和人類的關系;了解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基本種類并能區別;掌握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剩下就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給予學生一個更加開放的生物探究課堂。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生物興趣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與否,使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關鍵。若是學生能夠在自身生物學習興趣的帶領下,學生的生物學習也就會變得更加有效。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展開有效教學,激發學生的生物興趣。教師可以合理運用現代多媒體設施,讓生物課堂上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視野也就會得到更好的開闊;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由此來改變單一的生物課堂教學內容。
比如,在學習“線形動物和環形動物”這一節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蛔蟲的寄生生活》的視頻,并且對學生說道:“短片中的蛔蟲是醫生從病人腸中取出的,它是如何寄生在人體中的?為什么沒有被人體內的消化液消化掉?”由此引起學生的生物思考。其次,教師可以展示蛔蟲的模型,現代信息技術展示蛔蟲形態結構的圖片,并且向學生提出生物問題:“蛔蟲是什么樣的?如何區別蛔蟲的雌雄?蛔蟲寄生在人的什么器官內?靠什么生活?蛔蟲的體表有什么特征?你認為蛔蟲的哪些結構特點是與寄生生活相適應?”由此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最后,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解蛔蟲適應于寄生生活的結構特點,以此來幫助學生解除生物疑惑。
三、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明確生物教學目標
傳統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主,并且對學生實施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理念,往往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最終生物學習結果,忽視了學生本身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對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明確自身的生物課堂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在向學生講解更多生物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要更多的關注學生其他生物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生物發展。同時,教師還需要在課后幫助學生做好生物知識的鞏固,最終促進學生的生物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比如,在學習“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這一節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提出生物問題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由此來帶領學生做好所學生物知識的鞏固。其次,教師可以繼續向學生提出問題:“軟體動物有怎樣的地位?”由此引導學生得出: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第二大類群。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常見的軟體動物有哪些?”由此引導學生得出:雙殼類有河蚌、扇貝、文蛤、縊蟶、牡蠣等:不是雙殼類有石鱉、蝸牛、章魚、墨魚、魷魚、鮑魚等。最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軟體動物的結構特點有哪些?貝殼的作用是什么?靠什么結構運動?靠什么結構呼吸?縊蟶如何獲取食物?”由此引導學生掌握到更多的生物知識。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想對學生實施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表達出自身的生物想法,同時也要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以此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章元.淺談科學探究視域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策略[J].考試與評價,2017(12):117.
[2]魏波.新課改環境下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