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溢文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強化學生的法治觀念。這不僅是課程教學的內在要求,也可以讓學生在進入社會后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言行,養成好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價值的一種體現。在建立學生法治觀念時,教師要多用實例說話,通過各種例證形成學生的學習認知,讓學生對法治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起到更好的訓練效果,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全面的學科能力鍛煉。
法治意識的培養有多種切入點。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會在校園內度過,學生不僅會在學校學習大量的文化知識,學生的言行舉止、行為方式也會在這個環境中得到培養與塑造。教師要從校園環境出發,通過校園的有效管理,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向學生傳遞正面的法治觀念,初步建立學生的法治意識,優化學生的認知。這不僅是一個很好的教學開端,也能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學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
課本中有很多教學主題可以成為校園環境法治意識培養的素材。以“在集體中成長”“走進法治天地”這兩個單元為例,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學習內容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法治觀念。學校是一個大集體,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比如在校園里貼宣傳語,宣傳法治觀念;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開設公開小課堂,講解相關法律法規。此外,學生還可以定期舉辦法治知識小競賽,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更多和法治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法治認知。這些都是易于展開并且能夠取得良好成果的教學活動設計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校園空間推動法治教育,這對學生正面價值觀的形成及讓學生在校園內積極健康的成長都很有益處。
隨著課程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會開始接觸到一些和社會生活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生會了解社會生活的各種基本準則,認識到身處社會生活時自己應當有的行為方式,并且會認識到哪些行為需要杜絕。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學主題,結合這些具體的學習內容,和學生展開開放、多元的學習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法治知識,建構學生正面的學習認知。同時,教師也可以潛移默化地進行正面價值的引導,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進一步增強。

以“勇擔社會責任”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找出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各自承擔了什么樣的責任,有了這份責任應該怎么做。學生列舉了各種實例,比如交通警察需要維護正常的交通秩序、教師需要負責教書育人、醫生要為患者療傷治病等。最后,教師統計學生的討論成果,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納總結,并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自身出發,聊一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么做。這種良好的師生溝通方式,不僅構建了輕松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樣的學習過程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認識。最為重要的是,這種討論形式讓學生對社會生活有了更全面系統的理解,大家會認識到各種職業的社會分工,自身的法治意識也會慢慢形成,這些都是課堂教學需要達到的訓練目標。
法治意識的培養應當更多地基于實例展開,通過引入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范例,教師能夠很好地為學生進行問題的解讀,并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教師要多在課堂上引入各種和教學主題相關的實例,基于例證的解讀,讓學生建立基本的法治觀念。教師在實例選舉上要采取合適的方法,盡可能選擇那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同時也能夠提供一定討論空間的范例。以這樣的方式推進課堂,會讓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更加充分,大家的法治觀念也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
以“遵守社會規則”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去搜集社會中能夠體現規則與秩序的現象,還可以進一步引出一些違反社會治安,不遵守社會規則的實例,結合這些正反實例的剖析,學生的是非判斷標準會更加明確,法治觀念也會得到強化。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對相關的理論知識會有更充分的掌握,課堂教學的多元目標也能很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