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嫻
【摘要】由于新課程教學改革在不斷深入,小學英語教學也在強調情境化教學?;诂F代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創新英語教學方法是推動小學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缺少正確的理論進行指引,所以教學的內容和現實會出現不相符合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優化和提升英語教學方式。教師要學會運用情境教學來輔助自己進行教學,將小學英語與現實中真實情境結合起來,建立起有機關系,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景教學 小學英語 應用策略
小學生需要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要為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基礎。對于小學英語來說,單純的教學方法不能夠滿足小學生對于英語課程的需要,也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所以情境教學對于小學英語教學來講具有重要價值,我們要落實新課改要求,全面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一、淺談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將情景教學運用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提升課堂互動性,針對于傳統教學方式,如果教師只是采用灌輸方式讓學生學習英語,那么學生與教師之間就會缺少溝通,一些基礎問題就會被忽略,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績的提升。不僅如此,教師也會不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和認知水平,那么就有可能忽視掉某些成績較差的同學,無法顧全大局。除此以外,在學習中,由于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較大,較為繁瑣,所以許多學生在學習中也很少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但是英語就是一門需要不斷與周圍人交流的學科,這樣就會將學生局限于課本當中,無法進行思維拓展,學生思考的時間就會減少。所以情景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拓展學生思維,也能讓課堂效率提高,強化教學針對性和實踐性。當今社會素質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家長和教師更著重培育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小學英語也是如此。在傳統教學中,英語教師通常會把學生的成績和考試技巧放在首要位置,反而忽視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運用能力,長期如此就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不利影響。而情景教學應用在其中,就不會緩解這一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帶來的一些弊端。
二、淺談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措施
2.1采用小組合作方式
利用合作學習,開展生活化教學如何讓學生結成小組合作學習,那么英語課堂就會變得生動有效率。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情景化教學,讓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一起思考問題,加強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教師要進行合理的分配,每一個小組中的學生要分配均衡,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要幫助成績較差的同學,每一組人數也要合理,這些都是保證情境教學模式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蛘咴诜纸M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詳細的測試來驗證檢查一下學生的英語水平,檢測的內容也要適中,但也可以穿插稍微難的題目,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檢測學生的英語水平,以便能夠進行分組。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二課《Ways to go to school》,針對這一課的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一起來探討大家都是用怎樣的方式去學校。就是可以給每一組這里有位組長讓組長統計學生回答的方式,先讓學生用漢語說出自己去學校的方式,然后讓在一起翻譯成英文,組長統計好交給教師。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也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2加強英語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
要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的發揮情境教學的優勢,強化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系。在課堂中引入相關事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關系。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將知識進行延伸,讓學生多明白一些道理,這樣既不會出現教學內容跑題的現象,還能讓學生懂得了更多知識。由于情境化教學興起時間不長,所以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能力,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案進行設計和優化,適當調整自己的教學形式,以便能夠應用情景化教學的方法。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二課《Last weekend》,這節課的內容對于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關系,每個人在下周都會有許多事情要做,這時教師就可以尋找一些素材視頻或圖片給學生觀看。之后可以詢問學生自己在下周想要做什么。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狀態,將課堂氣氛帶動起來,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交流和溝通,開拓自己的思維,這樣才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
【結束語】在情境教學指引下,教師要創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手段,設計好教學內容,認真對待每一堂英語課程,實現教學內容與情節的標準相結合,提升教學目標,推動英語教學不斷升級。情景教學可以為英語教學提供幫助,增添課堂氛圍。但教師也不能過多依賴情境教學,還需要自己摸索和探究,尋找更好的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徐麗.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才智,2014(13):153.
[2]卜曉菊.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例談[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05):16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