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新課程改革逐漸普及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更加注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因此,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應該直接轉變傳統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不斷加強對德育教育的引入力度,從而促使小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點,這也會對小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語文;促進措施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老師只是一味注重講解語文基礎知識點內容,這樣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會對小學語文課堂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樣能夠有效促使后期各項教學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也能有效防止小學生在后期語文學習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現狀
由于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只是一味注重對教材知識點內容的講解,并引導學生在課下時間背誦大量的基礎知識點內容,認為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成績。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會對語文學習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不愿意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甚至會對小學語文學習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不能真正有效促使小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同時,在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小學語文老師對德育教學工作的重視力度不足,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各個知識點內容,但是卻不能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思想價值觀點的引導,不能給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帶來促進作用。
2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遵循層次分明、道德熏陶、逐漸滲透的原則
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應該根據班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層次,這樣能夠真正有效促使后期德育教育工作能夠正常有序化的開展,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思想價值觀點的引導。例如,在小學語文老師講解《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語文課文時,小學語文老師不應該只是一味要求學生在課堂時間背誦和默寫語文字詞和語文課文中的優美語句,這樣會給小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小學生會認為語文課堂學習較為枯燥化,不愿意主動投入的課堂學習中。因此,在小學語文老師講解這篇課文時,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引導小學生觀察課文中雷鋒叔叔的具體行為特點和語言特點,促使小學生能夠對人生之術的這一人物形象有更加精細化和具體化的認知,并引導小學生積極學習雷鋒叔叔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斷端正小學生思想認知,這會對小學生今后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樂于助人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效防止小學生在后期產生自私自利的不良情緒。
2.2組織語文課外活動
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應該逐漸轉變傳統黑板粉筆式的教學模式,不斷加強對語文課外活動的重視力度,這樣不僅僅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促使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學習到更多的內容,對小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例如,在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可以定期開展愛國主義讀書活動和讀書征文比賽,這樣能夠不斷擴展小學生知識學習內容,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項讀書活動和讀書征文比賽中,不僅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課外活動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有效發散學生思維,不斷提高小學生道德素質。
2.3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經過研究和調查可以得知,在傳統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一直占據著相對較為重要的主體地位,語文老師在上課之前會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雖然這種教學模式相對有序化,但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學生對各個知識點內容的理解不夠全面化和具體化,小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有效提高。對此,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德育教育是語文老師應該逐漸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加強對小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力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這能促使小學生能夠對各個知識點內容有更加全面化和具體化的認知,也能不斷發散學生思維,引導小學生對自身的思想價值觀點有更加明確化和具體化的認知,不斷培養小學生養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點,也會對小學生今后學習和成長有著較為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有效防止小學生在后期實際學習和成長時出現思想偏差的情況。例如,在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具體的學習小組,讓小組成員在課前進行預習,并在課堂上及時展示出小組的運行效果,并對小組運行中出現的重難點問題進行提問,這樣不僅僅能夠有效提高小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也能促使小學語文老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更加清晰化和具體化的認知,在后期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時能夠具有針對性。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今后小學語文老師教學時,語文老師不僅僅要注重對語文基礎知識點內容的講解,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給學生帶來正確思想價值觀點的引導。
參考文獻
[1] 朱紅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成功(教育),2013 (1):249.
[2] 羅會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