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教材的編寫、出版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的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是建設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背景下的客觀要求,也是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對學科教學的必要調整。對這本新教材的教學,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與時俱進,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對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素養;議題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0-0020-02
引 ?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師的歷史使命。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教材中落實“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理念成了一線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關注的話題之一。
一、新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背景解讀
(一)時代背景:新的歷史方位下的教育改革深化
新時代也是教育的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任重而道遠。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而思想政治課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性課程,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培養能夠帶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的新時代青年是思想政治教師必須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進入高中政治課堂勢在必行。
(二)課程背景:思政一體化下的高中課程建設
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是全體思想政治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無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都指出“要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好思想政治課”。
長期以來,大中小學思想政治課都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各學段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內容,而高中是打破這個學段壁壘的中間環節,依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有了較大改動,從原來的必修+選修的模塊劃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增加的必修模塊,其保留了原選修模塊《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的主體知識,同時吸收了高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內容及十八大、十九大以來的重要精神[1]。新教材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教學,使學生逐步筑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實現從初中思想政治課情感認同到高中思想政治課政治認同,再到高校思想政治課行為認同的有效銜接,很好地構建起學段之間的橋梁。
(三)學科背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學科教學調整
《課程標準》基于學科本質凝練了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對“為什么”的探究,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其中重點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和探索,讓學生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為另外三本必修模塊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情感基礎,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意義重大。
二、新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學困惑
(一)學科定位模糊化
《課程標準》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課程內容中指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這表明新教材與歷史學科聯系緊密。但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授課教師無法平衡政治學科理論邏輯與歷史學科歷史邏輯的情況,課堂的呈現偏向于重史輕論。
新教材涉及的教學內容與初高中歷史教材有重復,同時對歷史史實的鋪陳較為凝練。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自覺地把過多精力用于歷史史實的闡釋,如通過播放視頻或者圖文材料去向學生科普“圈地運動”“三大工人運動”“十月革命”等知識,課堂容量就會被各種歷史史料無限擴大,學科定位模糊的問題也會隨之出現。
(二)理論政策疏離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教材是立足當代中國實際做出的教材變革,教材中涉及很多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精神,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標志性,可以載入史冊的理念、思路和方略,形成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
另外,教材又引用了較多的經典原著,如《資本論》中的“由于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共產黨宣言》中的“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并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于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的時候了”。此外,還有《馬克思恩格斯文選》《毛澤東文選》中的內容等。
這些理論、講話雖然使教材內涵豐富,具有更高的理論深度和價值引領,但也不可避免地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如何將這些高屋建瓴的理論和抽象的經典原作闡釋給學生成了一大難題。對于沒有足夠的知識背景的高中生來說,這些陌生的專業術語和抽象理論進了課堂卻很難“進腦袋”。
(三)議題教學形式化
自《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落實議題教學已然成為共識,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議題教學卻流于形式,這既與教師對議題的理解偏差有關,又與議題教學的實操難度有關。一方面,教師對議題教學的理解不夠到位,存在“強行議題”的現象,所設置的議題并沒有“議”的價值,或者空有議題的架子,實際上教學中仍然采取傳統的講授教學方式,并沒有發揮學生探究、討論、思辨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教材內容涵蓋的知識點多、容量大,加上教師缺乏議題教學相關經驗,對重難點的把握并不準確,有效提煉出一個既能涵蓋基礎知識又能結合具體情境,還能表達政治核心觀點的議題難度比較大。因此,“議在何處?”“如何議?”成了很多一線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難題。
三、新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施建議
(一)論從史出:以歷史情境講述政治觀點
新教材中有很多結論性的政治觀點和導向性的政治評價,如果僅停留在以政治觀點說政治觀點,以政治理論解釋政治理論,不僅不會起到價值引導的作用,甚至會降低學生的接受度,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與歷史應同向同行,實現同頻共振。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擅長運用歷史邏輯聯系社會變遷、透析現實問題,實現價值引領,以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客觀規律闡明政治核心觀點,通過回顧歷史觀照現實,沿著歷史邏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這才是《課程標準》對這本教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的正確定位。
政治核心觀點需要史實的支撐,也必須是從史實中得出來的。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既可以順向引導,即先給出歷史情境材料,通過解讀和分析材料,指向結論性觀點;也可以逆向引導,即先給出政治核心觀點,然后通過層層追問有意識地讓學生自主尋找佐證依據,從而實現對觀點的認同。
(二)生活邏輯:以真實情境引入抽象理論
新教材涉及較強的學術性和政治性理論,但學生經歷的生活不是硬邦邦的理論,如何讓思想政治課堂變得有溫度、有色彩、接地氣呢?筆者認為,應在理論和現實中找到一個連接點,植根教育對象的生活,融通現實生活,發揮生活化情境的體悟力,讓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可感、可知、可行。
思想政治教師要審時度勢,把住高中生的“脈象”,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案例和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多個問題的追問,揭開現象,挖掘本質。
(三)強化辨析:以思辨議題培養核心素養
議題不同于主題、話題、問題,應是具有思辨性、爭議性的熱點話題,如此才能使學生在討論和思辨中開拓思維、培養素養、引領價值。例如,在講授第一課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奴隸社會的演進”時,有的教師會把議題設置為“原始社會為何解體?”或者“原始社會為何會向奴隸社會演進?”其實這根本沒有點到“議”的命門。議題喪失了“議”的味道,便難以真正拓展學生思維。課堂上,教師應把議題調整為“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為何是進步的?”或者“資本主義在短短幾百年時間里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為何還說資本主義必將滅亡?”
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并不是簡單的、單維的,而是復雜的、多維的,“真議題”應指向讓學生感受到需要“議”也有能力“議”的復雜真實情境,通過設置系列化、結構化的追問,讓學生在自主辨析中樹立價值觀,明確立場。
結 ? 語
議題式教學下,知識傳授不是終點,以知識點為中介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才是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定位不應是灌輸思想,而應是解放思想,在思想的解放中讓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覃遵君.把握新時代歷史方位 突出新教材立德樹人: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解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1):24-29.
作者簡介:胡玉姣(1992.7—),女,安徽蕪湖人,現任昆山陸家高級中學德育副主任,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