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思維的活躍性,使得小學生由之前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積極的學習,提高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開展生活化教學,創設生活情境,利用情境對話,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0-0067-02
引 ? 言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數學教學中涌現出很多新穎的教學方法,這對促進數學課堂教學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數學是一門綜合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要求非常高,而小學生得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學習數學時往往會陷入困境[1]。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如生活情境法,降低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利用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2]。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了解一瓶牛奶、一個書包、一個蘋果、一支鉛筆等物品的重量,以此讓他們學習千克和克的相關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
又如,在組織學生開展“認識鐘表”活動時,教師可讓他們結合鐘表記錄時間,對在什么時間分針和時針可以重疊進行細致觀察,然后深入思考和探究,充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同時,教師可以講解和鐘表相關的歷史,逐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還要給學生布置課后學習任務,讓他們統計家中的生活用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中,進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生活化教學
數學教師要想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為呆板的課堂添加活力,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理特點。數學課本中有非常多的生活化元素,教師應結合這些生活化元素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探究知識、自主思考。首先,多媒體有著集圖片、聲音、文字、視頻于一體的特點,多媒體教學能夠把小學生的思維帶到具體的情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3]。其次,角色扮演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可以活躍數學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學生更愿意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此外,數學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涉及數學知識的物品,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講授蘇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元、角、分”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認識不同的人民幣,并掌握人民幣元、角和分之間的十進關系,還要在數學課件上展示學生熟悉的物品的圖片,如橡皮擦、文具盒、尺子、鉛筆等,讓學生看懂價格,學會簡單計算。接著,教師可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購物者,另外一組扮演收銀員,讓學生模擬到超市購買東西的生活情境,從而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教學數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有效結合,從而讓知識更加立體化和具體化,以便學生掌握知識[4]。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和除法有關的問題情境:二年級班上一共有三十七個學生,他們為了歡度節日租了大巴車外出郊游。每一輛大巴車只能夠坐七個人,那么需要租幾輛大巴車呢?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和解決問題,充分掌握了本節課的難點和重點,同時提高了實踐能力。
四、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緊張和沉悶的學習環境對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非常不利,學生喜歡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這樣的學習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提高。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5]。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三角形、正方體、圓柱、長方體的事物,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在教學“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涉及軸對稱知識的小蜻蜓、紙蝴蝶、千紙鶴等生活事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即小豬佩奇坐在一個正方形輪子的汽車里。等學生看完動畫后,教師提問:“小豬佩奇坐在這個汽車里會感覺舒服嗎?”小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能夠判斷出汽車的輪子要做成圓形,所以小豬佩奇坐在這個汽車里不會感覺舒服。接著,教師再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小豬佩奇坐在圓形輪子的汽車里,但是車軸沒有在輪子圓心上的動畫,繼續問學生剛才的問題,進而引導他們明白要想讓車子不顛簸,就要使車輪邊緣的每一個點到車軸之間的距離都相等,從而讓學生在趣味生活情境中學會該部分知識,獲得成就感與學習信心。
五、利用生活物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合理運用數學知識,已經成為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鑒于此,數學教師在開展數學課程教學時應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并結合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和優化生活情境[6]。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多邊形物體?”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尋找多邊形物體,并親自動手制作多邊形,然后利用課本上的數學知識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一比”的游戲,比一比哪個學生尋找的多邊形物體的面積最大,從而提升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六、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充分融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7]。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統計學知識對某班級學生的期中考試成績進行歸類和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這個班總共有55名學生,其中成績在80分以上的學生有多少人?成績在9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經過統計計算,這個班的平均分是多少?
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置相關問題,啟發與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并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總結和歸納出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而提高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對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非常有幫助。除此以外,數學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對學生深刻體會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與樂趣非常有幫助,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凸顯他們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質量[8]。
結 ? ?語
綜上所述,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降低數學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知識,同時提高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生活情境的教學價值,積極探索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賈明媚.試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祖國,2017(19):249.
馬偉.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華少年,2017(27):141-142.
萬月華.生活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校園(閱讀),2017(8X):85.
高曉紅.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J].教育界,2020(37):32-33.
楊欣.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21(10):135-136.
劉婷婷.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研究[J].讀寫算,2021(10):149-150.
李鳳萍.生活化情境下構建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的策略[J].家長,2021(10):59-60.
高青葉.數學教學中開展生活情境策略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4):5.
作者簡介:王峰(1985.1—),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