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圍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進行了研究,首先闡述了開展語文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然后分析了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成效,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0-0049-02
引 ? 言
小學生的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更好地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提升語感,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1]。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對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相關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朗讀教學的形式比較單一、師生互動不足等,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由此可見,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意義深遠[2]。
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鼓勵學生進行朗讀,使其更好地感受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要素[3]。朗讀教學對學生的語感培養、興趣激發和知識儲備積累有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
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含義,進而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朗讀經典作品和教科書中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文學作品,讓學生真正把握作品內涵,在不斷朗讀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水平[4]。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閱讀水平,能夠形成學習信心,從而主動學習語文知識。
(二)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知識
朗讀包含很多內容,涉及人文、歷史、地理諸多領域。學生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能力[5]。除了閱讀教材內的文章,學生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更多資源,或閱讀教師推送的資源,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三)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語感的培養,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具有重要意義[6]。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能夠增強語感,感受漢語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朗讀不是簡單地、逐字逐句地讀出文字,而是帶著感情去品味作品的豐富內涵。這樣,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語感,受到熏陶。
此外,朗讀教學能夠活化閱讀方式。教師開展朗讀教學,可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語言學習的重要意義。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師生感情不斷加深,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
目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也逐漸認識到朗讀對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重要意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一)朗讀教學目標不夠清晰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一些教師未能全面認識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只注重完成教學任務,未明確朗讀教學的目的,因此對朗讀教學感到迷茫[7]。一些教師的語言技能及知識積累相對薄弱,難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示范。此外,一些學校未能對朗讀教學給予重視,沒有為教師提供開展朗讀教學的空間,不利于朗讀教學的全面開展。
(二)朗讀教學的方式有待優化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較少研究相關教學方法,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固化和刻板,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教學目標的要求及教學資源的具體情況。教師往往安排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并提出一些速度方面的要求[8],導致學生認為朗讀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手段,不了解朗讀的具體方法和要點,也沒有認識到朗讀的意義。教師缺乏科學的引導,采取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此外,教師在朗讀教學的內容開發等方面不夠主動。朗讀教學不能僅限于教材中的文本,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文本內涵、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語感。但當前,教師多選擇教材中的一些片段讓學生朗讀,沒有充分挖掘相關教學資源,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提供更多學習資源,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三)學生自主參與度偏低
學生對朗讀學習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加之一些教師未能為學生搭建鍛煉朗讀能力的平臺,導致其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缺乏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勇氣,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
此外,教師沒有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有時,為了完成既定的朗讀任務,教師會要求學生誦讀課文,但沒有針對學生的朗讀情況提出指導意見,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利于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三、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優化措施
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成效,筆者建議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一)改變思想認知,明確教學目的
教師要重新認識朗讀教學,對朗讀教學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針對目前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應深層次分析其原因,以此為基礎,聚焦新課程標準,并進行朗讀教學方式、方法和理念的創新。教師應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意義,學校也應為教師在朗讀教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平臺,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從而給教師提供更多資源上的支持。此外,教師應圍繞如何提升朗讀教學成效等方面不斷進行方法的創新,圍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理解生字詞。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能夠深刻領會文本的內涵,進而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教師循序漸進地制訂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朗讀教學,能夠使朗讀變得規范化。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加強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和研究,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不斷開發相關資源,加強語言積累,從而掌握更多朗讀方法和技巧,用自身的言行為學生做出良好的示范,進而和學生一起感受朗讀的魅力。
(二)創新朗讀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教師應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朗讀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朗讀熱情。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學習興趣及教學內容,探究多元化的朗讀教學方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針對選取的朗讀資源創設相關朗讀情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借助視頻或圖片等感受相關內容,從而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勵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對話,體會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特點,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從而感受文章的結構美、韻律美及意境美。
(三)注重積累,加強實踐應用
在朗讀教學中,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課文后,對課文情節進行梳理,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反復朗讀重點詞句和段落。這樣,學生便能關注細節,在詞語的運用、變化及順序等方面感受文章的細節處理,從而更好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還應加強朗讀教學和其他環節的銜接,可以將朗讀教學延伸至課外,組織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每日朗讀的習慣,鼓勵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發現和所學知識進行詩歌等文本的創作。
結 ?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教學,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的,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挖掘及教學方式的創新,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自主學習意識,實現學以致用,從而更好地提升朗讀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陳芳蘭.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2(9):172.
陳雙貴.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名師在線,2019(22):142.
謝怡.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9,21(21):12.
韓生功.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分析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87,90.
劉增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22):46-47.
屈雪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36):46-47.
王志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78-79.
張子靜.簡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5,12(01):112,114.
作者簡介:王淑艷(1976.9—),女,甘肅隴西人,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