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水芳 李若寧
摘要:預防醫學是臨床專業一門基礎課程。在該門課程之中除了講授專業的預防醫學知識意外,教師還要充分該門課程之中滲透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本文就預防醫學的特點,分析課程思政理念在預防醫學課程之中的融入對策,從而實現學生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發揮出該門課程育人的特點。
關鍵詞:課程思政;預防醫學;融合對策
預防醫學是我國高職院校臨床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該門課程涉及知識比較廣泛,也比較零散,包括了環境、食品等衛生問題,也涉及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等知識。借助本門課程教學的契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育人素材,強化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職業素養,對于高職學生日后的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將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課程思政在預防醫學中應用的具體對策。
一、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齊頭并進,實現多元化育人育德理念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學校緊緊圍繞著立德樹人的理念,將思政教育貫穿在課堂育人的整個階段。在預防醫學的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需要挖掘該課程的顯性以及隱形思政教育內涵,將思政教育與學科專業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讓思政教育成為預防醫學課程中的日常內容,幫助學生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以及為人態度。
二、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建課程與思政相輔相成
在傳統課程教學理念下,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二者之間相互獨立,沒有關聯性。學生們的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教師以及輔導員來實現。因此,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脫節現象十分明顯。為了貫徹落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必須充分借助課堂教學這個關鍵的渠道,強化思政課程所具有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以學生成長發展為目的,力求預防醫學專業基礎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程的同向而行,構建協同育人體系,發揮協同育人效應。因此,在預防醫學的教育活動之中,教師可以借助醫學理論、人文道德等內容來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真正的落實課程思政育人理念。
三、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手齊抓,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么樣的學生,為誰培養以及應該怎么培養。這是預防醫學的學科教師在課程思政不斷推進過程中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力軍,明確了時代對于教師提出的全新要求。通過對預防醫學的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想要在教材之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那么意味著教師除了深入了解教材內容以外,還需要植根于思政教育,在備課、授課以及輔導等環節做好準備。教師還要強化自身的思政素養,提升對于思政圓潤的認識,對培養人才的三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化理論為實踐,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課程體驗,強化學生的情感觀念以及價值觀念。
四、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力互助,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對于健康的理念已經不再局限于是否患有疾病,對于健康的追求已經開始向著自我保健以及預防為主。同時衛生行業對于醫學類學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即除了能夠提供基本的診斷服務以外,還需要承擔起疾病防控的責任。這就說明,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們專業技能以外,還需要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醫醫未病”等蘊含傳統哲理的思政元素滲透在專業知識中,培養學生的仁愛意識以及防病控病的責任感,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
五、預防醫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以及人文素養
在醫療衛生領域,基層的公共衛生建設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一直是民生的重點。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向學生講解在不同時間,國家對于基層衛生的政策以及資金投入,并且讓學生思考從小到大,居民就醫政策的一系列變革,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國家一直在用以人為本,以民生為本的理念要求自己,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之心。
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的認識到國家對于基層公共衛生服務的支持力度,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最美鄉村醫生》的片段,充分借助互聯網所具有的資源廣的優勢,讓學生跟隨著視頻中鄉村醫生的視角來縱觀鄉村地區幾十年的醫療衛生條件變化。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鄉村醫生的醫者仁心,幾十年如一日只根據基層鄉村,積極開展衛生救援服務,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醫者仁心能夠顯著激發學生內心的人文素養以及醫者情懷。
六、結語
預防醫學這門課程是臨床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師如果想要在教學的整個過程滲透思政育人的理念,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之中的育人元素以外,還可以借助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網絡之中的典型案例作為教育的重要素材,以此來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綜合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醫者情懷以及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靜,朱繼民,武松,楊潔,汪婷婷,陸婷婷.思政教育融入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沈陽醫學院學報,2020,22(04):381-384.
[2]阮秦莉,王均琴,董菊,李國春.中醫院校預防醫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和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0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