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衛華
摘要:美術“課程思政”教學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合理設定,科學取舍,抓住“牛鼻子”,找準“契合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浸潤”的方式融入思政內容,在促進學生對美術技能知識的理解、掌握的同時巧妙運用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浸潤;情感共鳴;立德樹人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和生命線,將立德樹人深植于課堂,“課程思政”的價值與深層意義不言而喻。其核心就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就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體現在學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
藝術課程目標是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學生通過藝術鑒賞與實踐等活動,發展藝術感知、審美判斷、創意表達和文化理解等藝術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的美術審美和實踐能力,提升其美術品位為目的的美術活動。學生通過觀察、體驗、賞析、評判等活動,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欣賞美術作品,了解作品主題,感悟作品情感,理解作品內涵,認識美術的基本功能與作用,提高審美情趣和美術實踐能力。
那么,在美術專業課教學上教師應該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融合哪些內容才算是“課程思政”?如何使美術專業課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勝任、善任、樂教、善教?成為諸多美術教師之問!這也是目前美術課程思政推進中的重大課題。下面談談我在美術“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收獲和體會。
美術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不僅僅要了解學生美術專業知識的建構、學習習慣、興趣、能力等,還要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價值觀等進行深度研究,以便于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
要達到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運用自如的進行課程思政教育,首先需要提升我們教師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積極開展美術思政能力研討活動和學習培訓,提升美術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積極參與美術教學組內思政課程競賽和校內外行業人士間的交流和學習,激發美術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學的主動性,以“樂教”的態度開展課程思政。明確課程思政對于美術專業課程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一體化的作用,幫助其加深對課程育人要求和價值的理解,明確對于學生科學思維、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性。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不會干擾美術專業課程自身的教學活動和減弱教學效果,相反還會提升教學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學的內涵,提升教學的效能。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能力,促進教師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真正實現教育與教學融合統一的新局面。
其次,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法,加強課程育人功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強化思想引領,建立教學研究制度,探索“課程思政”的有效形式。提升美術課程與教材設計開發能力。基于美術學科特點進行教法創新研究和課程設計,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探索美術“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美術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在教學內容上要科學取舍,抓住“牛鼻子”,找準契合點,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內在契合關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專業課堂教學中,抓住課堂“育人”的本質要求,在潤物無聲中發揮美術專業課程課堂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課程思政”。綜合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美術學科專業特征、課程進度及延展性等因素,針對美術學科專業知識合理設定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做到既緊貼課程,又科學有序。研究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注重對象特征——根據學段、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進行內容、方法和案例設計;關注生成——教學內容和學生需求都是在合理的引導下,在循序漸進中自然生成的過程。采用講、查、做、演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術專業課程之間的“生成性”關系,及時更新、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開展美術課程思政教育,讓“課程思政”以“浸潤”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做到“善教”。
一、從美術專業知識講解中發掘思政元素
教師進行知識講授的時候,可以根據具體的知識點順勢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學生的各種情感。例如我在講色彩基礎知識——色彩情感的時候,重點講解了紅色,紅色是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它是火和血的顏色,象征熱情、喜慶、幸福,又象征警覺、危險。紅色色感刺激、強烈,在色彩配合中 常起著主色和重要的調和對比作用,是使用最多的色。我指著教室墻上正前方張貼的國旗說:“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國旗所使用的顏色就是大紅色,是鮮血的顏色,象征著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生命、用鮮血換來的,看到這面鮮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時我們眼前就不由得浮現出革命志士浴血奮戰的情景,他們英勇奮戰,不懼艱難險阻,勇于犧牲的戰斗精神!同學們,我們今天是不是都要珍惜先輩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給我們打下來的幸福生活啊!”同學們被我激昂的話語所打動著,紛紛說:“老師,你把我說感動了,都流淚了。”“他們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等等,同學們的情緒激蕩著。這樣順勢而為的思政教學,學生自然接受,認為:這,就是課程的一部分,知識的一部分。
在藝術作品賞析時還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多多講述國內外藝術大師成長故事、經典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從美術教師個人成長的學習經歷等拓展性知識中去發掘思政點進行教育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取向的,開展美術課程思政教育。
還有,例如在紙藝花和賀卡制作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以給媽媽送花和給爸爸送賀卡的任務驅動來激發學生對母親和父愛的深情表達,讓學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成長,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二、從自主查閱資料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學生自主查閱民間藝術資料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該美術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內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上剪紙課之前,我給學生布置課前查閱中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剪紙藝術的不同風格特點、代表作等。學生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自豪地展示他們收集到的各種精美的剪紙作品,煞有介事的介紹著不同地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風格等知識,仿佛這些精美的作品是出自她們自己之手一樣。這樣的教學活動開展有效促進了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與深化,更加深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三、從社會實踐,調研中培養學生藝術情懷與責任擔當
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做相關教學美術內容的社會實踐,調研,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保證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縫、補、鉤、織、繡這一章節時,帶領學生去到湖南長沙湘繡基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欣賞湘繡精美絕倫的藝術之美,對湘繡傳承技藝人進行采訪,了解湘繡歷史文化,藝術特點,制作技巧等知識,親自體驗湘繡的制作,學生在了解地方文化藝術特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感受技藝傳承人精湛的技術、堅守的不易和對湘繡藝術效果不懈的追求和不斷創新的精神,感受作為湖南人的自豪與責任擔當,返校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制作課件,微視頻等,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原動力,從而達到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目的。
四、在學生美術作品展示活動中激發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作品的展示平臺,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進行各種創編和表演及展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和感悟,側重于情感體驗和行為鍛煉,營造良好的課程思政教育環境與氛圍,讓學生在教學展示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促進情感的升華,實現課程思政。例如,我給學生上《廢舊物利用》這一章節時,要學生收集各種生活當中的廢舊材料——報紙、紙箱、紙盒、紙杯、塑料瓶子、塑料盤子、各色塑料袋、一次性筷子、樹葉、廢舊衣服等,進行服裝的加工和制作,小組合作,完成后,同學們穿上自己做的服裝,戴上自己做的配飾,配上音樂,分小組進行T臺秀表演。同學們在講臺上自信而自豪,無比快樂地享受著這個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由老師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從收集材料到加工制作再到上臺表演,同學們都積極參與,熱情高漲。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什么是學習的樂趣,有付出才會有收獲,認真的人最美等情感體驗,意識到團隊協作,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等等。這樣組織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的教學活動既鍛煉了她們的動手能力,又豐富了她們的精神世界,讓她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面對自己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在潤物無聲中發揮美術專業課程課堂的隱性思政教育功能,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夜珠.“課程思政”在中職美術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探究——以中職《公共藝術(美術篇)》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