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轉換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基于這種背景,高職院校紛紛開展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努力把“思政”的內容和各學科的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為中職芭蕾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啟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切實做好課程思政模式的課堂滲透,從而使芭蕾課程與各學科的教學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為此,本文以芭蕾課為例,對中職芭蕾課程中思想政治要素的有效整合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能夠為一線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中職;芭蕾舞基訓教學;課程思政;策略途徑
舞劇藝術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歷史、意識和文化內涵。中等職業芭蕾課堂,立足于芭蕾教學,積極推進課程思政理念,不僅能進一步豐富本課程教學的內涵和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芭蕾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她們對芭蕾舞課程的認識和掌握,并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因此,為進一步確保課程育人效果,突出芭蕾課程教學,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育、德育等方面的育人優勢,我們要做好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以課程體系改革為目標,使芭蕾課程教學更加全面、更加協調、更加富有成效。
一、芭蕾舞思政美學分析
(一)形態美
芭蕾舞是一種需要用眼睛來欣賞的藝術,人們以肉眼看到的最直觀的感覺是肢體動作、服裝造型等,因而具有形態美。舞蹈演員用身體表達思想和感情,身體是舞蹈演員和觀眾溝通的媒介之一,它的指尖、腳尖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在音樂中翩翩起舞,這就是芭蕾藝術形式的美麗體現。培養學生在職業芭蕾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內容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形體美、運用形態學等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動作美
芭蕾舞動作的開合伴隨著舞者對身體肌肉的鍛煉,使芭蕾具有力量美。所謂強健美是指身體與形體間的配合,使舞姿具有一定的強度,而非“軟軟”。舞步具有一定的力度,可以為整個芭蕾增添光彩,讓情緒更加外露,更能在舞蹈、舞蹈、觀眾等各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芭蕾的整體性。培養學生在職業芭蕾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另一項內容是培養學生力量美,豐富學生芭蕾舞蹈的層次。
(三)神之美
“美在骨不在皮”,這句話用到芭蕾上,就是它的神韻之美。“神之美”是芭蕾深層美學的體現,是芭蕾的風骨。對于芭蕾,人們常常使用“感覺”這個詞,這種感覺就是一種神韻。“神之美”更多地表現在傳統的古典舞蹈中,古典舞者通過身姿和自身的氣質,把舞蹈想要表現的情感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在職業芭蕾教學中的審美能力,必須通過采取措施,提高學生對芭蕾藝術的領悟,促進學生芭蕾藝術能力的提高,是提高高職院校芭蕾藝術水平的關鍵。
二、課程思政融入芭蕾舞基訓教學的措施分析
(一)立足課堂,深挖思政內涵
中職芭蕾舞基訓教學主要是圍繞課堂來展開的,因此,在推進課程思政理念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定要把守好課堂這一主陣地,積極對芭蕾舞當中的思政教育內涵進行全面性、多維度的挖掘,引領學生感受其中的思想品質、政治意識以及審美素養等方面的內涵,切實鑄牢其思政防線。例如,在講授“敦煌舞”時,我們一方面可對其蘊含的美育元素進行深挖,結合“S形三道彎”等知識點的探討,讓學生能夠感受其中美輪美奐的藝術美、造型美,逐步塑造其良好的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另一方面也可依據信息技術之便,展示一些與“敦煌舞”歷史相關的視頻、圖片,如著名的“伎樂天”“千手觀音”等等,使他們能夠結合芭蕾舞,去感受到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源遠流長與璀璨豐富,進一步激起他們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
(二)深入分析芭蕾舞,塑造思政元素
眾所周知,芭蕾舞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呈現,情節的展開和推進,都離不開戲劇沖突。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物角色在性格和形象上也有很大差別。因此,在進行芭蕾編創或表演時,演員首先應該做的是深入剖析角色的思想因素,再借助不同事物、不同情節等沖突,對角色進行變換,使其呈現出形象思維的元素,使其得到升華。比如,《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生動形象的刻畫出解放前夕的上海,一群人戰斗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雖為普通人,卻也有血有肉,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樣的故事怎不令人震撼呢?舞臺劇是一種以舞蹈動作為主的舞臺藝術,它的舞蹈動作可以很好地展現人物形象。恩格爾說過,一個人的品性決定了他要做出什么行為。因此,芭蕾舞者若要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就必須注意對舞蹈動作的科學運用。比如,在《閃閃的紅星》里,芭蕾舞演員力求浪漫藝術手段與剛毅的軍人形象融合,而將柔韌性與力量性發揮到極致。這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形象有怎么不讓人動容呢?由此,我們可以從芭蕾舞的藝術性與革命性的融合學習到更多,深入挖掘芭蕾舞中的思政元素,而后達到革命信仰的升華。
(三)增加芭蕾舞思政表演鑒賞
芭蕾舞思政表演鑒賞簡單來說就是芭蕾舞的思政評價,教師和學生對一些芭蕾舞劇目的評價。所以中職芭蕾舞基訓教學中可以增加芭蕾舞思政表演鑒賞,通過評價來提升學生的芭蕾舞政治鑒賞能力。
中職芭蕾舞教師可以每周開展一堂芭蕾舞鑒賞課,與學生一同進行評鑒。鑒賞的芭蕾舞劇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芭蕾舞基訓教學大綱中包含的內容,多進行課外芭蕾舞劇目的評鑒有助于學生芭蕾舞審美能力的提升。在不限制鑒賞曲目的基礎上,還可以不限制鑒賞芭蕾舞的種類。以《普羅米修斯之火》為例,教師和學生需要觀看該芭蕾舞并進行點評。在觀看《普羅米修斯之火》的時候,師生首先需要關注舞者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是否到位,看完第一遍之后,師生可以進行討論并進行點評。然后再觀看第二遍時,師生需要重點關注舞者的芭蕾舞張力以及情感表達,是否將《普羅米修斯之火》中所蘊含的“浴火重生”“莊嚴肅穆”“與黑惡勢力進行斗爭”等情感如數表現出來,是否將《普羅米修斯之火》芭蕾舞的形態美、力量美和神韻美體現出來等。對《普羅米修斯之火》進行鑒賞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芭蕾舞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分辨不同版芭蕾舞的優勢和劣勢。
以《黃河》為例,中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帶入情感細細品味芭蕾舞劇,去嘗試理解剛毅的動作下蘊含的獨特魅力,千百年來黃河奔騰不息,憤怒的母親河泛起了洶涌的波濤,既是不屈不撓的精神,也繼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教師也可以讓大家共同交流觀后感,以課堂為交流平臺,說一說芭蕾舞對我們的精神影響。《黃河》使我們從舞臺上看到了對這部不朽的音樂作品的嶄新詮釋,使人耳目一新。
(四)回顧歷史,打造芭蕾舞思政課堂
在芭蕾舞當中有很多具有“紅色”內涵的課程內容,他們的創作時期大多是革命戰爭年代,是我們黨的革命精神象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要以芭蕾舞基訓教學為契機,帶領學生一同回顧黨史、區域歷史,切實做好紅色文化宣揚和傳承工作,讓紅色血液能夠流淌于每一個學生心田。例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將《白毛女》《沂蒙》以及《紅色娘子軍》等芭蕾舞基訓教學引入課堂,并和學生積極探討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感受黨和人們的紅色記憶。如,在《白毛女》的學習排練中,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深入人心,能夠融合學生的肢體語言展現出來。而他們也能夠認識到喜兒的頑強反抗凝聚著我國農民在惡勢力下不屈不撓的反抗意志和復仇愿望,也從楊白勞的形象中體會到勞動人民奮起反抗舊制度的力量;在《沂蒙》的學習排練中,我們首先可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芭蕾舞基礎等方面的實情,在班內劃分出多個4-6人的排練小組。各組內部優差生比例要趨于均衡,以此來實現整體提升的教育目標。然后,在授課和排練之前,我們可指引各組探究和了解芭蕾舞背景,然后讓他們依次分享于課堂之上,并借此契機讓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與他們一同感悟革命精神。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紅色品質,而且還能為其合作以及集體意識的發展奠基,可謂是一舉多得。
(五)著眼實踐,開展多樣思政芭蕾舞活動
許多教育實踐證明,活動是保證職業芭蕾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活動的開展,不僅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為同學們搭建了豐富的思政課程實施平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的提升。比如,在芭蕾舞基訓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我們可以積極地針對課程思政進行主題式的練習,比如“紅色芭蕾演繹比賽”“傳統芭蕾舞蹈藝術追尋”等,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學習與探究的興趣,促使其民族自信和家國情懷得以有序化培養;同時,也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節日,如端午節、國慶節、建黨節等,舉辦“母親節”、開辦“端午節芭蕾舞聯歡”“我為母親跳支舞”大賽等活動,從而以多樣化、趣味化的活動為引,來助力學生良好芭蕾舞學習態度和思政品質的有序化培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合理地實施課程思政是確保職業芭蕾教學育人效果的重要途徑。根據芭蕾課程的內涵及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運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構建面向“課程思政”的芭蕾教學新體系,以確保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為學生思政素養的提升,以及在未來更好的就業與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高騫,栗立,賈曉澤.課程思政在舞蹈劇目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中國古典舞《黃河》為例[J].文化月刊,2021(06):146-148.
[2]閆格.“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體育舞蹈課程為例[A].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第一屆陜西省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優秀論文集[C].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2021:6.
[3]高鳴.高校“大思政課”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J].藝術評鑒,2021(04):109-111.
[4]陳之騰,包立峰.“藝術中國”躍動思想之舞上戲書記的一堂富有藝術魅力的思政課[J].上海教育,2017(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