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
摘要: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通過細化問題設置、巧設教材活動、深化反思總結等,來有效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思維品質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從而鍛煉提高學生形成思維的過程,彰顯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 。為此,教師要將情境、問題串聯起來,啟發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以,從而達到訓練發展思維為核心目的。
一、細化問題設置,于“行云流水”中發展學生敏捷性思維
思維敏捷性是指能快速正確的做出判斷和得出結論,它反映智力的敏銳程度。教師可通過將問題細化,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遞進式有效提問,從而喚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發展學生敏捷性思維品質。
案例1:在利用模型解釋電解水的過程中,筆者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水是由什么構成的?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構成的?
(2)水分子在電解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3)氫分子和氧分子是如何結合成的?
通過對變化前、變化過程中水分子的情況以及變化后氫分子和氧分子的構成情況的分析,再通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串聯”,就能夠解釋電解水的過程。同時在對問題的細化過程中學生也知道了從變化前、變化中和變化后去分析,從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中有必要循序漸進地對問題進行細化,使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想要的知識,充分喚起學生對學習自主積極性,從而鍛煉提高學生敏捷性的科學思維和態度。
二、巧設教材活動,于“寓教于樂”中發展學生靈活性思維
教材活動是知識傳授的載體,活動落實是否到位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獲取的程度。思維靈活性是指思考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應變程度,表現為多角度思考問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能迅速地引發聯想和建立聯系。因此科學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發展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
案例2: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于讀圖活動不太感興趣,但讓他們動手實踐就很有興趣,學習效果也更好。利用讀圖學生也能得出結論,但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會對物質組成和分子構成產生混淆,于是我們在課堂中增加了利用橡皮泥制作分子模型的活動。通過制作分子模型,學生明白了分子由原子構成的,同時為后續的比較不同分子得出“原子種類不同,構成的分子不同;原子的數量不同,構成的分子也不同”的結論,提供了自主學習的“道具”。通過動手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本質的認識,也促進情感的生成,所以體驗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實驗活動是科學教學的靈魂,教師應盡可能地將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實驗,這樣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即獲得了科學知識又理解了科學原理,進而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三、深化問題引導,于“補闕掛漏”中發展學生深刻性思維
深刻性思維是指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精細化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的認識有方向可尋,學習的目的是學會怎樣解決問題,實質是形成和鍛煉思維過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深刻性思維。
案例3:在得出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叫作種群這一概念后,筆者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
1.鯽魚是一個種群嗎?生:缺少一定區域限制。
2.一個池塘里所有的魚是一個種群嗎?生:不是,魚分很多種,有鯽魚、草魚等。
3.我們校園里全部的植物是一個種群嗎?生:不是,校園內有各種不同的植物,月季、桂花樹等等。
4.請舉我們校園里的一個植物種群。
生:校園里所有桂花樹是一個種群;校園里所有的香樟樹也是一個種群等。
5.我校全部的男生是一個種群嗎?生:不是,還有女生、老師。
追問:那怎樣描述才是一個種群?生:我校全部的人是一個種群。
6.請從例子中歸納判斷一個種群的關鍵點以及描述同一種群內生物個體存在什么差異?
生:一個種群的關鍵點是①一定區域;②同種生物;③總和;同一種群內生物個體間在大小、年齡、性別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帶有引導性的有效提問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形成過程的發生,在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進而發展培養學生深刻性的思維和科學態度。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積極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樂學”“善學”,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對知識從知道到理解再到能應用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能力,啟發學生要帶有疑問和思考地學習。讓我們積極專研教材豐富學生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建構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高級思維技能,不斷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初中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