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栒菲
摘要:在新時期下,如何培養和社會發展以及崗位需求相匹配的高精尖、專業型人才已經成為高職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社會對于建工程管理專業人才需求數量和質量的不斷提升,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應當積極圍繞就業導向理念來做好人才培養體系的革新工作,從而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養高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圍繞就業導向理念,就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能夠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參考。
關鍵詞:就業導向;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逐漸轉型,特別是在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職業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目標的確立方面,人才標準在不斷提高,這也給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教育實踐中,高職院校及教師應當積極圍繞就業導向理念來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保證專業教學效果,為學生更好的就業和發展鋪路搭橋。
一、樹立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工作責任感
對于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教師而言,想要提升專業的教學水平,就應當樹立良好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就業導向下的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教師應當根據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不僅要做好理論教學工作,而且也要推進好實踐教學工作,著重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促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和提高。除此之外,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師,還應正確指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同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建筑工程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增強學生的工作責任感,使每個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后成為我國建筑行業的重要發展力量。
二、科學設置課程體系,開展高效教學活動
在就業導向的指引下,專業教師應當科學設置課程體系,使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建筑工程技術的知識要點。在以往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往往安排大量的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這也很容易造成學生闡述“理實脫節”的情況,進而在步入社會之后,出現無法適應崗位工作的情況。而在就業導向理念下,教師應當科學設置課程教學體系,平衡理論與實踐教學比重,讓學生不但能夠學到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能獲得實踐能力的鍛煉,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幫助。與此同時,在設置課程體系時,專業教師應當根據高職生的實際發展情況,同時結合建筑工程技術教學的特色,科學運用教學資源,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而在深化學生專業認知的同時,使他們的專業實踐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提高專業教師管理,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在就業導向教育理念指導下,高職院校可以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這樣不但能夠科學促進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師全面發展,同時還能有效管理專業的教師。在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時,院校應從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通過整合分析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際操作能力,為評價體系提供真實、有力的參考資料。除了評價教學成效以外,還應將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師的日常教學納入其中,實現全面完整的管理。此外,為了保障評價體系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化的發揮,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可以成立單獨的評價部門,記錄與評價內容相關的信息,維護評價體系的長期穩定。與此同時,還可聘請更多專業教師進入高職院校的教學中,科學合理運用教師隊伍的專業優勢,促進高職院校的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最后,還應加強各專業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增大高職院校教師人員的協調性,充分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水平。
四、校企聯合共同培養,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在就業導向理念的指導下,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高職院校應加大對其發展的投入,引入先進的教學設備并創立標準的實踐場所,為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場地和條件基礎。同時,在實踐場所使用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制定相關的維護和管理制度,保證實踐場所的正常運行,以提高其的使用年限,進而為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活動順利進行奠定基礎。除此之外,院校應通過校企聯合共同培養方式,促使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以最大化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可通過引導學生參觀企業相關工作崗位,使他們提前熟悉本專業未來工作環境和具體操作,提高崗位適應力和社會競爭力。
五、結語
總之,在新時期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就應該緊密圍繞就業導向理念,貼合社會人才市場,滿足社會人才需求,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發展,讓高職生不僅可以順利進入職場,更能在未來的職場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建鑫.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內蒙古建筑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1,29(03):83-86.
[2]魯玉芬,張雪武,檀秋芬.高職百萬擴招背景下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1(02):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