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瀟婷
摘 要:“思政課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課程思政”代表一種課程理念,指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專業課程進行講授,兩者相互區別,相互聯系,辯證統一。新時代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應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同向同行,共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應有效挖掘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注意強化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提高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辯證統一;育人;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1-0028-03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我國高校育人體系中都占據著顯著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近幾年,“課程思政”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但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內涵仍然比較模糊,更有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混淆之說。因此,明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涵,理解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讓兩者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真正落實“三全育人”理念,完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下面簡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涵,分析“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之間的辯證關系,并提出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建議。
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涵
1.“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從育人角度來尋找“思政課程”之外的其他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立足學科的特殊視野、理論和方法提出育人要求,注重學生的“三觀”教育。簡而言之,“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注重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各類專業課程知識中。“課程思政”在國內是一個比較新的理念,仍處于探索階段。
2.“思政課程”的內涵
“思政課程”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主要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定位和教育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
二、“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之間的辯證關系
1.“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相互區別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這兩個概念看起來非常類似,實則含義不同,兩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從形式上看,“思政課程”著眼于對學生進行集中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不同階段的思政理論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則相對分散,每一門專業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因此也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形式往往是不一樣的。從功能上看,“思政課程”往往呈現顯性特征,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理論基礎和學科定位都非常明確,思政課教師的授課方式也多為灌輸模式;而“課程思政”則呈現隱性特征,“課程思政”往往關注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采用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模式,注重在講授專業課知識的過程中穿插對學生的“三觀”教育。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聯系
盡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很多方面具有區別,但兩者又有著聯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政課程”當然占據核心地位,發揮主導作用,但立德樹人是一個很大的范疇,涉及高校各學科各類型的課程體系,而“思政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特殊的政治性、邊界性會產生局限性,影響自身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實效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課程思政”來補充。此外,“思政課程”著眼于培養講政治、有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新時代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政治堅定,有理想信念,還需要有能力,有智慧,有創新精神,所以“課程思政”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思政課程”的不足。
3.“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辯證統一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這一統一體中。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不論是離開“課程思政”談“思政課程”,還是離開“思政課程”談“課程思政”,都會影響高校育人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各自的優勢,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使其同向同行,共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三、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幾點思考
1.有效挖掘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
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含義,注重挖掘每一門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這一點對“課程思政”建設至關重要。高校專業課課程種類繁多,教學內容更是多種多樣,教師必須在這樣繁雜的內容中準確地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將之潤物細無聲地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才能對學生真正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例如,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醫學專業的“人體解剖學”課程似乎與思政內容毫無關系,但是授課教師在課程內容中增加“大體老師”的價值意義模塊,則能在教授解剖學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醫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強化醫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意識。數學專業的教師在教授數學定理公式的時候,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對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和嚴謹態度,從而反哺專業課教學。哲學專業的哲學史課程主要介紹的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流派和哲學家思想,教師在挖掘思政元素時,可以把理性思維、法治意識、愛國情懷等主題有機融入進去,達到育人目的。公安專業的課程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有較大的差異,具有特殊性,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和運用顯得更為重要。因此,作為專業課教師應努力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同步進行,以便在幫助公安專業的學生學習各項專業警務技能的同時,培養其忠誠警魂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
2.強化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意識,提高專業課教師的育人能力
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師被認為是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甚至唯一責任主體,思政課與專業課之間也似乎一直涇渭分明。而且很多專業課教師存在一個通病,即強調知識傳授而忽略價值引導和培育,這導致思政課的地位被不斷邊緣化,出現“孤島”效應。盡管“課程思政”理念已經被提出并付諸實踐,但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專業課教師仍然對“課程思政”不理解、不重視。古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傳道者,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專業課教師是整個大學階段對學生影響最深的一批人,要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教師的育人理念和育人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高校要不斷推動專業課教師提高思政意識,鼓勵專業課教師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創新設計,不斷提高自身的育人能力。首先,要引導專業課教師盡快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課程思政”意識。當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仍然涇渭分明,很多教師仍然不理解“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這直接導致“課程思政”建設不甚理想。專業課教師只有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因此,高校應通過集中培訓、日常學習等途徑,逐步幫助專業課教師樹立“課程思政”意識,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逐漸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其次,要幫助專業課教師提高“課程思政”能力,不斷豐富“課程思政”的相關教學手段和方法。專業課教師由于自身專業學科的限制,可能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欠缺相關能力和教學方法。因此,高校可以引導他們通過集體備課等方式,共同商討課程中思政資源的挖掘、整合和運用。最后,要幫助專業課教師提高人文素養。“課程思政”無疑對專業課教師的個人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可能只需要專業課教師掌握自己所教專業課程的知識技能就行,但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同樣需要學習哲學、文學、歷史等專業知識。只有人格高尚、學識淵博、眼界開闊,才能為學生所喜,才能更好地發揮引路人的職責和作用。
3.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
當前,各大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要想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之能與思想政治課程形成協同效應、同向同行,共同服務于整體育人目標,高校還需要在體制機制的完善方面下功夫。首先,建立多方協同機制。過去專業課教師往往會因為課時短、任務重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很多專業課教師自身對“課程思政”的開展缺少主動性,影響思政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高校要建立協同機制,構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合作機制,讓他們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備課開課,實現合作育人。還要重視思想政治課程、“課程思政”以及實踐課程的三方協同,把理論教學、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三者有機融合起來。其次,建立科學評價機制。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在課堂上的獲得感和主體性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非常必要。要轉變過去長期存在的結果性評價模式,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來考核“課程思政”質量和實效。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不能停留在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方面,而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上。要引導教師以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目標,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學業評價方式的改革,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終實現“課程思政”價值引領的育人目標。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高校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精神激勵機制。要注重對教師的責任感、價值感的培養,提高教師的地位,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為“課程思政”的開展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質激勵機制。高校要在績效、工資以及職稱、考核等方面,對“課程思政”教學適當傾斜。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讓“課程思政”建設有更好的保障。
四、結語
總之,高校要構建“大思政”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要準確定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大思政體系中的辯證關系,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中的思政資源,培養一支政治素養高、文化基礎扎實的專業課教師隊伍,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促進“課程思政”順利開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26).
[2]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21(02).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4]湯苗苗,董美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
[5]高寧,張夢.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及解決思路[J].北京教育,2020(03).
[6]李鳳.給課程樹魂: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著力點[J].中國大學教學,2018(11).
Thoughts on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Xiaoti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ers to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presents a course concept, which refers to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 teaching. The two are different, interrelated and dialectical un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go hand in hand, and jointly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effective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alectical unity; educating peopl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