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民間游戲蘊藏的傳統文化對于幼兒個體發展和民族文化傳承意義重大。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幼兒園應主動擔負起弘揚文化自信的使命,讓民間游戲為幼兒園的發展增加養分。本文從民間游戲出發,探討其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及應用。
【關鍵詞】幼兒教育;民間游戲;分類;價值;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096—02
民間游戲指的是廣泛在人民生活中傳播,且有現實意義的活動。民間游戲本身的界定十分廣泛,然而基本范疇無法脫離游戲性活動的含義。與此同時,民間游戲也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富有生活氣息,品格迥異,玩法多樣;二是玩法易學,生動性強;三是不易受人數、場地的限制。對于幼兒而言,游戲既可以有效增強其體質,又可以發展其智力,還可以培養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是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發掘民間游戲中的精華,并將其與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對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下面筆者從實際出發,對怎樣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大限度發揮民間游戲的功能作進一步的闡明。
一、民間游戲的分類
依照民間游戲活動的基本內容可將其分為室內生活游戲、庭院活動游戲以及智能游戲[1]。
室內生活游戲,是指兒童在室內模仿成人家庭社會生活過程的游戲,以親子感情為基礎,以嬰幼兒與家長互動游戲為核心內容,能全方位開發幼兒的運動、語言、認知、情感,是促進幼兒由“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一種活動。比如,打扮“媽媽”“手帕變變變”“面對面滾球”“投籃進球”“沙發樂園”等等,此類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趣味性強、簡便、娛樂性強等特點。
庭院活動游戲,是指把幼兒的興趣引向戶外,讓幼兒接觸自然、感受自然的活動,是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的主要方式[2]。游戲活動可以由幼兒自發,也可以由教師組織進行。在庭院游戲的時間里,戶外設施、場地全方位開放,班與班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發選擇區域和器械,在整個庭院內自由轉移。常見的游戲有“老鷹抓小雞”“老狼老狼幾點啦”“丟手絹”“網魚”“跳房子”等。
智能游戲,是指以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為目的的游戲活動,既可以培養“智”,也可以培養“能”,往往與猜謎語、繞口令等文藝活動和折紙、剪紙等民間美術工藝游戲相關,常見的有“掌中猜物”“藏物找物”“折紙鶴”“剪窗花”等[3]。
二、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
1.有助于幼兒積極情感和良好個性的發展。3-6歲幼兒普遍好奇心強,且愛動。有趣的民間游戲可以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會了自我控制,鍛煉了抗挫能力,增強了明辨是非、正確評價的能力,能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而且,使他們能承受失敗和挫折給他們帶來的不安,并學著克服自身的弱點,繼續參加游戲。
2.能引導幼兒學會遵守游戲規則,懂得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比如兩個人的游戲“炒黃豆”,三個人以上的游戲“丟手絹”“藏貓貓”,多人參加的游戲“雄鷹抓小雞”等,這些游戲都需要幼兒相互協作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兒在互相協調、相互配合游戲的過程中,可以學會怎樣與他人友好相處,懂得適當地控制自身的消極情緒及行為,不做太過激的事。
3.幫助幼兒增強體質,培養其堅毅的品格。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是幼兒教育的總體目標之一。民間小游戲形式多樣,比如“雄鷹抓小雞”“跳房子”“丟沙包”等,不僅可以讓幼兒的身體得到鍛煉,還可以培養幼兒堅毅的品格。
4.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意識。民間小游戲質樸有趣,形式多樣,對于推動幼兒合作意識的發展、和諧友愛價值體系的構建極其重要。如在“老鷹抓小雞”游戲中,幼兒間應當互相合作以及配合才能確保小雞不被老鷹抓到。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光能夠發展幼兒的各種動作,提升幼兒動作的協調性以及靈敏性等,而且對培養幼兒的自信意志品質、團結協作能力等方面均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1.依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及特點,挑選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民間游戲。幼兒年齡不同、興趣各異,因而對游戲的喜好亦有所不同,因此只有找出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真正被調動起來。比如女孩子喜愛角色扮演或情景類的游戲,而男孩子則更傾向于運動類的游戲。另外,社會在不斷發展,人的想法及風俗也在一直發生變化,有一些在民間盛行的游戲,由于存有一些安全隱患及不太健康的意象,不適合在幼兒園活動中使用。因而教師應該依照各年齡段幼兒的特質,挑選適合幼兒年齡特征、認知技術水平的游戲,從而提高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對于大班和中班幼兒,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類似“哼唱童謠”或“123木頭人”等單純的民間游戲;對小班的幼兒,可以多組織一些“滾鐵環”“跳皮筋”“斗雞”等跑跳類的游戲。
2.創設環境,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園的環境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因而教師可結合民間游戲獨有的歷史文化,從視覺、聽覺、操作三個方面進行環境創設,營造民間游戲文化氛圍,從而以更直觀的方式讓幼兒體驗民間游戲內容。比如,教師可以設計與游戲活動相關的文化墻,或者在廣播站開展傳統文化的定期推送,或者在區域活動中定期投放民間游戲材料等。環境即課堂,只有做好環境創設這門隱性課程,才能將民間游戲的發展不斷向前推進。
3.引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規則不但可以確保游戲中幼兒的安全,促使幼兒有序開展游戲,亦可以培養幼兒的游戲規則和風險意識,消除自由隨意性,幫助幼兒建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為了確保幼兒在游戲中玩得快樂,學得扎實,教師應該在玩游戲之前給幼兒說出游戲的具體規則,使幼兒用規則來控制自身的消極情緒及行為,進而保障游戲能夠順利進行。大多數家長對孩子會非常寵愛,導致好多幼兒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很少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因而在游戲中,教師要促使幼兒認識到團結、合作的意義,轉變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
4.對游戲進行改編創新。民間游戲種類繁多,且大多比較簡單,為了讓民間游戲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教師需要恰到好處地對民間游戲進行改編,為民間游戲注入新的活力。比如可將“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與音樂課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在愉快的游戲中鍛煉幼兒的智能,培養幼兒合作的意識,還可以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使簡單的民間游戲變成層次豐富的課堂活動;還可在“丟沙包”游戲中加入動感有節奏的音樂,增加游戲難度,讓幼兒在歡樂的氛圍里鍛煉身體,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或者將“跳房子”和“石頭、剪刀、布”游戲結合起來,激發幼兒的競爭意識,增強幼兒的秩序感。
5.師幼互動,營造活躍的游戲氛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要關注幼兒在行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這就要求教師能靈活扮演角色,積極參與活動,在關注幼兒個體差異的基礎上與幼兒積極互動,做好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在民間游戲的組織上,教師要真正做到示范、指導、參與,放棄以往指導者、操縱者的角色,營造溫馨的活動氛圍,真正融入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一起游戲。比如在“老鷹抓小雞”游戲中,教師扮演的雞媽媽可以更好地帶動氣氛;在“老狼老狼幾點了”游戲中,教師假裝成聲音沙啞可怕的老狼,能增強幼兒的游戲體驗,讓幼兒在游戲中很快進入角色,達到游戲的目的。
綜上所述,民間游戲作為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對其開發利用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再度實踐,教師應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廣泛收集素材,整合開發民間游戲的精華部分,讓民間游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夏金玉.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和運用[J].學周刊,2017(11):229-230.
[2]賀玲.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和運用[J].好家長,2018(17):173.
[3]沈婷.談民間游戲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價值和運用[J].考試周刊,2016(09):181.
[4]李以盛.民間游戲引入幼兒園課程的路徑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95-96.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