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鋒
【摘要】作為傳統語文教學法的誦讀法傳習幾千年后,于今天日漸式微,除去歷史變革、課程改革、評價體系的客觀影響外,學校、教師、學生、社會普遍對其漠視,以及個別教師缺乏于實踐中進行探索的動力和勁頭也是主要原因。朗誦法教學式微已久,回歸傳統已無可能與必要,但師法傳統,除弊革新,弘揚傳統精神,開拓一條契合時代要求和學生實際的可行之路,絕對是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現狀;溯因;問法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5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的目標、內容中都十分明確地提出——(學習)(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足見朗(誦)讀教學對語文課程實施的重要性,這是語文課程性質的體現,也是語文教育的傳統。
對于誦讀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也給予了特別建議:“重在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體悟”[2]。毫無疑問,這給誦讀教學的實施提出了規范和要求。
但是,教學實踐總是復雜和多變的,對課程標準的執行,各地各學校并非整齊劃一,無論誦讀觀念、習慣的養成,還是能力的普及、提高,都有很多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地方。以下是筆者20多年來親歷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的一些認識和思考,希望與同仁共鑒。
一、誦讀現狀淺說
1.教多讀少。教多讀少是普遍的常態,45分鐘的課堂,大多時候被名目繁多的其他常規程序擠得滿滿當當,課文閱讀多作為預習于課前自主完成,課堂誦讀用時很少。即使最該朗讀成誦的詩詞也常常存在用時不足的情況。早讀與課外朗誦有名缺實,少能保證質量。確有遠見和個性的老師,也禁不住誦讀的費時低效,最終很難堅持初衷,取而代之的是默讀、速讀乃至教師范讀,以求節省課時。
2.怕誦避誦。誦讀是一種對文章的有聲體驗、體悟與鑒賞,并非單純的發聲讀念。初中學生層次多,學力發展不平衡,加之誦讀要求的提高,課業的增加,很多學生在誦讀面前畏首畏尾、踽踽不前,懶于、羞于開口而消極應付,加之規范化考試模式沒有直接硬性指標強化考查誦讀質量,又給這部分學生以可乘之機,于是,逃避誦讀也就司空見慣。
3.誦讀競賽名大于實。近幾年,課內外誦讀競賽在各級各類學校花樣翻新,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誦讀教學的發展深入,但大多僅限于經典誦讀。此外,課外競賽表演的成分很濃,自覺、優秀的學生得益較多,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疏于誦讀的慣性問題。誦讀痼疾的根在課內,若平時課堂缺乏誦讀氛圍,競賽也只是花樣文章,名過其實。
二、誦讀式微溯因
語文誦讀衰微由來已久,于現在更加普遍了。筆者大膽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三:
其一,“五四”新文化運動后,人們對文言的厭棄一時成風,因厭棄文言語體,于是連同由之而來的誦讀教學法也棄之不尊了。
其二,課程設置及考查方式的改變。新的學校課業設置相當完備齊整,顛覆了語文一科獨大的固有模式,初中階段語文雖為大科,但課時分配與舊時、小學階段都相差甚遠,客觀上能分配給課堂誦讀的時間大為減少,加之課業考察模式的改變,從根本上弱化了誦讀教學的地位,致使教師和學生認為誦讀可以“去”矣。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不善誦讀、不喜誦讀的學生,其語文成績仍可佼佼。雖悲無哀,智者亦取也。此種觀念日重,在師生中漫延已成痼疾。
其三,誦讀指導少章缺力。《語文課程標準》(包括教師用書、標準解讀)對誦讀的規范和建議是總體而籠統的,教師對此的理解、實施靈活性很大,尤其在受應試教育考查模式的影響下,誦讀常被視為閱讀手段而非學習目的,很容易被依照考試和學生的狀況而取舍。計由心生,力據效來,不能直接高效獲取教學效益的誦讀很難受到更多師生的青睞,直接導致教師發力不足,學生難養習慣。
以上現象和動因,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都是真實的。對于廣大語文教師而言,除弊興利,重任在肩。任何事物的發展,必存矛盾斗爭。有幸,當下中小學語文教學是在開放、改革的浪潮中不斷更新前進的,每位教師都有空間探索、研究誦讀教學的技術和藝術,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盡顯朗誦之魅力。
三、問法于傳統
今天,重拾傳統難能可貴,但終于時違和,定無法通行,而師法傳統,繼承和發揚他們熟讀、吟誦的精神是有必要形成共識的。
現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到:在詩歌方面,他從前在英國曾聽英國詩人誦讀他們自己的作品,音調都特別平穩,很少極高極低或極快極慢的變化,在特別著重的地方,只在協韻的時候。而后在法國聽詩人誦詩也是這樣。他以為誦讀詩歌通常可以用這兩種方式:戲劇式和歌唱式,但都是在形式的節奏之中體現語言節奏的讀法。
散文方面,他以為誦讀古文的方法原則也應該和讀詩一樣,才能抓住原作的氣勢神韻,無形中得到某一作家或某一時代文章的架子。等自己下筆寫作時,也就不期而然地有某一作家或某一時代的氣勢神韻了。
所以從學習和模仿的觀點來說,他主張誦讀文言文應注重形式化的節奏。至于語體散文,誦讀要依語言的節奏為主。何時參互并用兩種節奏,朱先生說應當看文意而定[3]。
文言文(包括古詩詞)本身特別注重形式,好多體裁就有固定形式,誦讀自然非注重形式不可。而“語體散文的聲音節奏就是日常語言的自然流露,不主故常。我們不能拉著嗓子讀語體文,正如我們不能拉著嗓子談話一樣。但是,語體文必須念著順口,像談話一樣,可在長短、輕重、緩急上面顯出情感變化和發展。”[4]
語體文即白話文,遵從的是白話語體,無多形式約束,誦讀便隨文意而定,朱先生的論述當作為現代語文誦讀的原則和基本方法。而南懷瑾先生在《漫談中國文化》特別倡導:學習研究國學詩文都要朗誦,不要管自己聲音好不好聽[5],完全可作為當下打開學生讀書之口的金鑰匙。
古人把看書叫讀書,讀的方法就是默念和朗誦,朗誦就是開口念,這樣念書,心里、腦子里會記憶深刻,心情也很愉快,心理情緒自然得到調節。這的確是學語文的第一步。返璞即為歸真,教師首先必須更新和牢固樹立重視誦讀的觀念,留足時間激勵和放手讓學生去讀、去念,輔之以精要的技法指導,使學生在相對自由的誦讀過程中總能體驗、體悟到文本的一些韻味,并由此逐漸強化而養成習慣。
必須特別重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層次多,個體差異大,很難用同一要求,尤其用較高的標準去規范和評價不同學生的誦讀行為。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學校、教師要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堅定誦讀理念,于課堂創建持久的誦讀氛圍,幫助和督促學生形成穩定的誦讀觀念與習慣。
最后,還有一點不得不提,語文教改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結合以往不同時期的教改經驗,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不容忽視,很多教改都因接受不了考試的考驗而難以持久。教改是集理念、技術(或藝術)為一體,又受時間考驗的一項系統的、艱巨的工程,非一人、一力、一時能成功。任何教改都是有風險的,尤其以未成年人為試驗研究對象的教學改革,學校、教師、特別是家長和學生所擔的風險更大,沒有充分的依據和可靠的把握,無人愿觸及敢觸及。
由此,筆者希望相關教研機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能夠珍視教研教改過程中所發現和反映的問題,據此形成一種合力和風氣,立足教學實際,尊重學科特點,考教并重,通過廣大一線教師的充分參與,從根本上除弊革新,切實推進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8-10.
[2]溫儒敏,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
[3]饒杏騰編著.民國教學研究文叢·閱讀卷[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6:06.
[4]朱光潛.談美談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02.
[5]南杯瑾.漫談中國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01.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