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華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今,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顯性的課堂形態,而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就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060—02
相較于課改后的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模式太過于固化,受到了各方的抨擊,那么,如何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主動性,成為了教改后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學習并不僅是搬運知識的過程,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也不能只考慮書本內容的輸出,還需要結合自身經驗,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教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根據日常經驗的積累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積淀,通過不斷的沉淀和總結對其進行完善。目前,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顯性的課堂形態,需要正視和警惕的問題也開始凸顯。比如,獨學的虛化、合作的淺薄化、過度合作、過于功利的合作模式等。下面,筆者通過分析當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提升學生總結能力及自我學習能力為目標,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學習共同體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如何開展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方式等問題進行了說明,明確要讓學生在團隊中意識到共同進步、溝通、聆聽、互助的重要性,并且要積極倡導學生參與到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中。不能僅通過個人鉆研的方式進行學習,而要養成擅于傾聽、積極采納他人意見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的同時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同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加強對新課程改革的重視程度,摒棄傳統刻板的教育模式,實現角色的轉變。
在學習共同體中,要將溝通、交流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互相鼓勵、互相監督,共享學習資源,實現思想、知識的交流。在日常的教學當中,針對班級學生的綜合水平,把學生分配到各個學習小組當中,實現共同體內成員的共同成長。比如,筆者在上復習課時,由于期末題量大、時間緊,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就安排每兩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互相修改作業。兩名學生的綜合水平不同,可以讓存在成績差距的同學形成互助,同時還要讓他們明白具體的解題過程,而不僅僅是答案,從而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要求成績較好的學生要耐心地幫助同伴疏通思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進行自我知識的多次鞏固,實現知識的雙贏。
二、確定學習目標
組建學習共同體的意義在于實現團隊的集體進步,不僅讓成績優異的學生更上一層樓,還要助力后進生進步,實現組內學生整體成長。構建學習共同體后,需要確定學習共同體的學習目標。只有擁有同樣目標、同樣愿景的學習者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團隊共同學習。學習目標的設立可以相對寬松,不能將眼光固定在書本之上,可以從課本教學內容展開延伸,設定一個相對寬泛且可擴展的范圍。表面上是為學習共同體創建學習目標,實質目的是要完成學生的整體教學目標,實現共同體內活動內容及活動形式的自由性。因此,在制訂目標的過程中,將大目標拆分為若干個小目標,確定總的學習目標及話題后,每個教學階段制訂一個相關的子學習目標,根據學習計劃層層推進,最終實現總體目標[1]。
三、學會傾聽與對話
作為教育的傳遞者和受眾,其主要是由教育者和學習者為主要載體,合作學習小組也是一樣,只是小組成員之間作為主要的消息傳遞者和消息接收者。在筆者的“真學課堂上”,“傾聽”已經成為自然習慣。比如,在小組討論“四位同學表演合唱,為了表演需要有一個不能站在最右邊,有多少方法能夠實現?”時,以小組為單位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到最后小組匯報時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筆者并沒有直接說出哪一種答案是正確的,而是讓他們分享三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最后大家在傾聽的基礎上找出各自的思維漏洞,然后通過對話來總結對這一類型題目的思考解決方法,總結、歸納易錯點。類似的組內成員之間的溝通作用是非常大的,這種同伴之間的交流沒有距離感,使他們之間的對話比老師的講解更容易讓彼此理解和接受。
四、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在小組合作中,以一種動態的、多元化的態度和形式作為小組評價的方向,分析組內每個成員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互助學習中,有兩個學生雖然成績并不優秀,但在作業出現錯誤時他們能夠全神貫注地傾聽對方對這道題的講解,看到他們的這種表現,教師就要停下來肯定與鼓勵他們的行為。激勵性的評價除了對學生行為的肯定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構建小組學習和諧、互助、共贏的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
在實際的小組評價過程中,制訂小組匯報任務,讓小組定期展示研究的成果,匯報組內任務的完成情況。匯報的內容包括組內各個成員對任務完成情況的貢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小組研究主題的理解、小組活動的具體計劃及安排等;評價的方式也可分為自評和互評等多種方式。可以制訂統一的自評和互評標準,也可以組內自行制訂自評及互評的標準,組內的成員對自身進行評價,各組之間也可互相評價。評價的目的并不是對某個人的能力及學習程度的認證或批判,而是對各自所在的小組進行自評,可以顯現組內的不足,共享組內總結的知識點或良好的溝通方式,同時也可以提出對組內感興趣的課題,在評價當中實現共同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
五、重視小組合作的自組織性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自組織的學習方式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需要在相對自主的環境下才能夠展開。因而,要給學生自組織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伙伴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包容、相互協作,從而對自組織的學習方式進行展開。
2.授之以漁,傳授技能。學習小組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發散思維,主動交流,實現知識和思想的流動性。當然,教師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教師在組內的角色不能與講臺上相同,而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出空間,教會學生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方向,從而實現主動思考的目的。
在“真學課堂”上,小組合作中小組長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他不僅要維護小組的秩序,還要進行組內分工。比如,在學習數字排列搭配時,組內成員先討論用什么方法,當得出用列舉法時,小組長安排記錄員記錄每個組員列舉的數,最后大家一起檢查看看還有沒有遺漏。由于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的潛力,所以光靠老師講他們能夠吸收的只是老師一個人的智慧,而在學習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起到了教師的作用,每個人的想法都可以在組內成員之間傳遞,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思路,同時也能不斷吸收群體的智慧。
六、保持小組合作的開放性
在小組學習當中,如何對學習的相關活動進行組織、保證學習小組的開放性是最具挑戰的工作之一,教育工作者們也在對該領域進行不斷的探索,雖然已經有了部分成功的案例,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學習小組的本質是讓學習者和同伴、教育者一起互動,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在溝通及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學習的目的。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學信息的傳遞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實現數據的交換式學習。
學習小組的意義并不僅僅是劃分成員的形式,也不是將學生按照成績劃分等級,是為了讓所有成員都能夠在團隊中獲得成長,互相學習。能夠學會并利用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可以是兩個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四五個人的討論,甚至是一個班分成兩個隊的辯論。合作形式上除了常規的四人合作討論以外,還會將不同成績的學生分配到各個小組當中,實現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為此,筆者常常會把班級分成兩個部分,學習快的學生可以進入到“輔助班”,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交流。而相較于那些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筆者會將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接受能力相對較慢的學生身上,著重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思考方式上的引導,讓他們學會遇到問題先進行自主思考,這樣既不耽誤學習快的學生,也不會讓學習慢的學生落后。除了以上方式方法,筆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也會建立一種資訊的模式,還應使用激勵挑戰式等方式進行教學,不能將教育空間局限在講臺之上,而是要真正地融入到學生之間,與學生共同溝通交流,針對各學習小組的目標制定挑戰模式,讓學生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宮曉洋,劉勇.微信聯合P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06).
[2]葉青,林敏,鄭培堅.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6(11).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