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萱
【摘要】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它的獨特魅力能使課堂教學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一直是個難題。由于古今生活、文化、語言、背景等差異,造成學生對古詩詞理解不易,特別是在“古典場景缺席”的今天,要想讓學生單憑對詩詞意義的理解在頭腦中再現這些景致,恐怕也是很難的。而多媒體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可以說是為古詩詞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能使古詩詞教學充滿活力,為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一種新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多媒體;意境;樂學;氛圍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12—02
我國古詩詞博大精深,意境優美,寓意深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此,古詩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多年來,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筆者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將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顯著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理解,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在此,筆者以古詩詞教學為切入點,就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和它在小學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優勢談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巧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古詩詞意境
1.畫面展示意境法。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在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一幅天然山水畫面:“香爐峰冉冉升起團團白煙,白煙彌漫在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照耀下,遠遠望去好像萬縷紫色的云霞。氣勢磅礴的瀑布,像飛一樣從山上直瀉而下。”畫面生動地再現了古詩中“生紫煙”“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等詞語中所蘊含的情境,雅致靈動的畫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聲聲驚嘆中學生的思維跟著畫面飛向了廬山高處,暢游在壯觀的美景之中。古詩詞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是“詩中有畫”,作者往往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描寫客觀的景物,通過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抒發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這種“景生情,情生景”的特點,讓讀者在品讀詩詞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絕美的畫卷。對于學生來說,這一幅幅的美麗畫卷如果僅僅憑空想象,那是很難想象出來的,但如果通過多媒體演示,就可以把無形的詩詞形象轉變成有形的視覺和聽覺形象。學生可以一邊欣賞美妙的畫卷,聽著美妙的音樂,一邊領悟詩詞中文字的內涵,體會那些美妙的意境。筆者從二年級上學期起就鼓勵學生根據詩意大膽想象,自己動手為古詩《絕句》《所見》《小池》等配畫。學生們在創作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膽作畫,一張張充滿童稚的畫面,展現了他們對詩意的理解,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更讓他們在詩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過為詩作畫,反饋出他們對詩詞的理解,調節了教學氣氛,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背景資料分析領悟法。展示與所學的古詩詞相關的歷史風情和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直觀分析和領悟。比如,在學習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盛唐時期的疆域圖。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話別,順長江而下去廣陵。教師應在圖上標出廣陵(今江蘇揚州)、標出黃鶴樓所在地(今湖北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上)。元二是王維的好友,兩人在渭城道別去安西,在圖中標出渭城(渭水北岸,今西安西北)、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安西(唐代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庫車縣附近)。通過多媒體形象展示和路線圖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孟浩然從湖北向東出發,目的地是繁華的揚州,而元二從西安向西,目的地則是荒涼的大西北。這樣很容易拉近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為什么李白的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而同樣描寫離別,王維的詩卻飽含憂傷凄涼。之后還可以借機讓學生整理有關“離別”的同類型古詩,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朗讀并理解不同詩人在離別詩中滲透在字里行間不同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古詩詞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語言文字中的精妙所在。
二、巧用多媒體,讓學生樂學古詩詞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正如教育家布魯納所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教育家贊可夫也指出:“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古詩詞的節奏感很強,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許多古詩詞直接被現在的音樂人譜成歌曲,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等,這些歌曲現在被廣為傳唱。還有一些根據古詩詞改編的歌曲,比如央視熱播的《經典詠流傳》就能聽到很多膾炙人口的古詩新唱等等。在教學這些古詩詞的時候,如果學生會唱,可以讓學生跟著音樂齊唱,如果學生不會唱,而教師會唱,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唱。這樣利用多媒體播放和學唱歌曲渲染情境,能給學生一種直觀的感受,營造出更強烈的情感氛圍[2]。陶醉在這樣優美的聲、畫、樂意境之中,一定能獲得一種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不僅如此,在多媒體課件中也可以選擇一些中國古典樂曲,如古箏中一些曲調舒緩委婉的音樂或揚琴中一些急驟慷慨的曲調,配上錄入不同朗讀風格的老師朗讀,并在屏幕畫面上以醒目的顏色、線條和符號等變化,映襯出詩句的誦讀節奏。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導讀方法,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學生便能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過誦讀傳達出來。
三、巧用多媒體,營造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氛圍
1.巧用動畫,展現想象。在古詩《贈劉景文》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與該首古詩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和視頻等等,為學生能夠直觀地認識和感受古詩當中的情境打下基礎[3]。比如,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和視頻,可以是荷花凋謝和荷葉枯萎的情境和開敗了的菊花的花枝讓學生展開聯想,允許學生互相交流和討論。最后,教師還可以選幾名學生進行回答,發表心中感想。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使語文課堂更具有活力,學生能夠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通過多媒體展示的圖片和視頻進行豐富的聯想。學生可以學習古詩詞的寫作手法和語言運用,體會古詩詞中的情境,最終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2.巧用動畫,寓教于新。在充分考慮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將設計精美且易于操作的課件呈現給學生,學生會立即被“動畫”所吸引。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教師不用詳細、逐句地講解,學生的探究行為早已表現得迫不及待。他們自主地發現了怎樣欣賞古詩朗讀、怎樣認識生字朋友、怎樣去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可以配樂背誦等等,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且在學習和探究中有了許多創新和發現。在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無暇顧及學生接受能力存在差異的現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多媒體與古詩詞教學有機結合之后,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發揮互動的優勢,獨立自主地選學電腦中提供的多首古詩。在這幾首古詩詞中,除了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繪制了與詩意相符的精美動畫彩圖,還在每首古詩中設計了幾個圖標,用來輔助學生“欣賞古詩誦讀”“電腦錄音”“聽古詩的意思”“小組互評”等,再配以悠揚的古典音樂,使原本枯燥的古詩學習入情入境、情趣相生。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認知情況自主選擇古詩,決定各個圖標點擊的次數和先后順序等,使古詩學習完全在一種尊重個體、尊重需求的氛圍中快樂進行。在學生經歷了知詩意、入詩境、悟詩情,實現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的延伸,這些對培養學生學古詩詞的興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實踐表明,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把詩詞中的聲、形、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視覺和感覺器官,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加深了學生的感悟和理解,還有利于把學生直接帶入古詩詞所描繪的美妙的藝術境界中,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讓小學古詩文教學綻放精彩!
參考文獻
[1]葛玉萍.創設小學古詩教學別樣的精彩——淺談多媒體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44-45.
[2]李如家.淺談多媒體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信息教研周刊,2010(12).
[3]任鳳玲.古詩詞教學因多媒體而精彩[J].作文成功之路,2013(10).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文化自信視域下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0136)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