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摘要】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教材再建構的常用形式,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需要明確這種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了解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針對性的改善策略,從而讓學生積極融入閱讀,展現出應有的學習主動性,最終提高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16—02
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近兩年悄然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模式。簡單地講,群文閱讀就是把一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指導學生閱讀,并在閱讀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1]。群文閱讀的承載是求同存異,從本質上講就是比較閱讀,就是將相似或者同種類型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發現文本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下面,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經驗,談一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善策略。
一、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外界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廣泛的閱讀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會通過講故事、播放影視作品、小組合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閱讀。這些多元化的閱讀方法,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實現快樂閱讀、閱讀快樂。
2.增加閱讀量和閱讀速度。以前,學生的閱讀資料主要是教材中的課文,這些資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而群文閱讀要求學生閱讀幾篇甚至幾本有內在聯系的文本,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2]。此外,閱讀速度也是學生必備的一種閱讀技能,而教師通過規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相應的讀物,可以變相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實現熟能生巧。
3.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傳授一定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按照方法科學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閱讀時遇到不懂或者質疑的地方做好標記;遇到好詞好句及時摘抄;在固定的時間段連貫地閱讀等。這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問題。群文閱讀的要義是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略讀、精讀和默讀等閱讀方式,而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實現這一要義。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部分教師沒有徹底了解群文閱讀的內涵,在教學中不能正確、恰當地使用群文閱讀進行教學。二是部分教師沒有轉變教學觀念,依然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熱熱鬧鬧搞教學,但是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2.學生問題。一是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有限,只能借助大量的課外時間進行閱讀。而部分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時,因為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既不關注文本的形式和題材,也不關心寫作方法和技巧,因此閱讀缺少實效性。二是部分學生缺少相應的閱讀興趣。閱讀興趣是“對閱讀活動的一種喜愛程度、注意傾向和積極態度”,學生只有保持良好的閱讀興趣,才能細致、認真地開展閱讀[3]。但是,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喜歡閱讀一些網絡文學,喜歡追逐新潮,對一些傳統文化和名家名著缺少興趣。如果教師再缺少恰當引導,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閱讀。
三、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應該明確教學目標。語文教材僅僅起到一個示例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這里的“一”指的就是語文教材中所給的示范,而“三”則是教材以外的文章。學生不應當只是學會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應該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讀懂同類型的其他文章。所以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之前,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果[4]。
例如,要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明白傳記類文章的特征,教師可以選擇一些人物傳記類的文章供學生拓展閱讀,比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胡適的《我的母親》等。將這些文章放在一起閱讀,能夠引導學生對其中的主要事件進行列舉與總結,把握其中人物的感情,分析事件,進而學會傳記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提高綜合閱讀能力。
2.科學選擇文本。在群文閱讀教學之前,教師一定要科學選擇文本,保證所選文本符合教學要求。教師在選擇文本時,應當全面考慮文章的題材、寫作手法、中心主旨等,最終篩選出適合的文章。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題材非常豐富,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不同文本表現的中心思想,感受不同文本的魅力,例如嚴謹的說明文、生動形象的記敘文、底蘊深厚的古文等[5]。為了能夠更好地將全文閱讀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教師要將同種類型的文章歸納在一起,使文本更好地服務于群文閱讀,最終取得期望中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社戲》一文時,教師首先要明白這篇文章涉及的是我國民間習俗相關知識的文章。此時教師可以運用群文閱讀的方法,將課本中的《安塞腰鼓》《春酒》與這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表格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民間習俗進行總結,再讓他們思考不同的風土人情造就的不同人物特點,最后讓其找出這些民間習俗的類似與不同。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進行群文閱讀,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可以使學生明白文章的內在聯系。
3.確保主體地位。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要保證學生始終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傳統閱讀教學中的單篇文章閱讀,往往注重了解文章的篇章結構,學習文章的字詞句段,這就導致授課過程中教師一味地向學生教授課本知識,從而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學生則以客體的身份存在。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閱讀興趣無法得到有效培養,自然無法提高閱讀能力。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積極主動參與,而自己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擔任引導者的角色[6]。
例如,在教學《詩經兩首》時,教師在介紹完相關內容后,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詩經》的其他文章,給學生講解和《詩經》相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主動參與的平臺,鼓勵學生主動閱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鑒賞環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文章進行研讀,然后派代表到講臺上發表本組討論后的結果,如此鼓勵學生投入到主動閱讀中。
4.強化自身能力。為了保證群文閱讀的效果可以正常發揮,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不斷強化自身能力,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控制閱讀難度由淺到深、逐漸增大,這就需要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根據梯度特點進行合理布置。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應該站在全局的角度,合理調整文章順序,通過羅列問題的形式,帶領學生循序漸進地解讀文章。這個過程就需要教師要有一定的整合能力以及統攬全篇的能力。所以,教師在平時應該多涉獵群文閱讀的知識,增長相關教學技巧,從而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游刃有余。
總之,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積極學習相關理論,并將其應用到教學中,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最終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艷梅.農村初中群文閱讀教學評價策略[J].學周刊,2020(36):37-38.
[2]汪麗紅.試論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指導措施[J].求知導刊,2020(48):76-77.
[3]龔建芳.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研究[J].學周刊,2020(36):73-74.
[4]宦小丹.巧用“閱讀鏈接”,煉造語文素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0(12):28-29.
[5]林文毅,楊怡,余圣陶.知識驗證信念對于多文本閱讀理解的影響機制:閱讀策略的中介效應和主題知識的調節效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06):708-714.
[6]林錦洪.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知識文庫,2020(22):148-150.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構建》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227)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