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璀婷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強調了教學有效性,“三段式”教學是本校試行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文以小學三年級筆算乘法教學為例,遵循主題原則、教學統一原則、問題導學原則,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精講,設置課后測試習題,旨在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關鍵詞】三段訓練;筆算乘法;教學策略
伴隨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對于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有守正出奇的精神。而一直以來,大多數的數學課堂都是以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學習及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比較少,導致了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動手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能力。下面,筆者基于學校試行的“三段式”教學模式,以小學三年級的筆算乘法為例,探討具體的教學思路。
一、“三段訓練”教學模式簡述
“三段式”教學,指的是將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即一節課中的課始3分鐘練習、課中的精練精講、講練結合及課尾8-10分鐘小測,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互相銜接,不可分割,并形成一個互相促進的動態整體,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三段訓練”教學認為:
(一)第一段練習環節以及第三段課尾的測試環節,都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內容,如果舍棄掉這兩個教學環節,學生的主體性難以調動,教學活動也缺乏生機。仍然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樣,由教師牽著學生走,大多數學生都是處于一種盲目跟隨的狀態,難以提升數學課堂的質量。
(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工作應當是為學生的學習所服務,只有尊重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才會更加具有活力。
(三)開展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己獨立操作、學會創新,全面提高素質水平。
二、小學數學“三段訓練”教學原則
學生主體原則。一是在數學課堂上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組織學生參與學校活動;二是以教師的主導作為保證,促進和培養學生形成主體作用,進一步促進主體的全面發展。
教、學統一原則。“三段式”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是為學服務,學為教之本,強調教路與學路的統一,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情與學情的統一,教理與學理的統一,提倡自學、共學、用學三段一體化學習。
問題引導原則。“三段式”教學的過程是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將課堂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串聯。在課始三分鐘練習中,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在課中,教師依據課始的問題進行拓展延伸,課尾10分鐘,則是依據本課教學重、難點設計檢測作業。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問題溝通教與學的關系。
三、小學數學“三段訓練”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情境內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要生動、具體的情境。由此可見,創設情境成為了計算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的目的是讓枯燥的學習能夠豐富有趣起來,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將課本上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轉化成為具體的問題,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的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逐漸體會通過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比如,依據筆算乘法的內容,教師在課始三分鐘,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創設了一個“買書”情境:王老師去書店買書,買了12套,每套書有14本。
問題1:觀察畫面,從圖畫中你能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根據數學信息,你能夠提出哪些問題?
問題3: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本書?
按照上述的方式,將數學知識點和情境故事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乘法筆算的第一個教學環節。
(二)嘗試探究,以算釋理
當學生在數學情境中激起了數學興趣后,學生自然而然就會主動深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會列算式嗎?”“為什么用乘法算?”“怎么算?”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估算、口算、筆算等方式,進行試算、思考。教師在第二階段針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講解,引領點撥學生的思維誤區,然后通過一種直觀、形象、具體的方法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情境的內容。
在第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了12×14后,針對這個計算題目,展開教學。
第一步,先讓學生估算是多少?
第二步,再利用課件將每一本書視作為一個點,然后出示點子圖。
然后讓學生根據點子圖的內容,進行算一算、分一分,計算共有幾本書?
師生共同交流學習成果:
方法1:5×14=70,7×14=98,70+98=168
方法2:9×12=108,5×12=60,108+60=168
方法3:10×14=140,2×14=28,140+28=168
方法3:6×14=84,6×14=84,84+84=168
在教學時,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然后聽學生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怎么猜想的,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在這過程中,點子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將學生的新舊知識點進行了連接,并且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其中的算理,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規范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回顧用豎式計算12×14的過程:
列式計算后進行反思:探究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是否最便捷,如何使學習更有效。師生共同研究,學生間相互交流、傾聽、探討,然后進行反思與內化。
(三)拓展練習,以算促用
“計算與應用相結合”是計算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正如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應該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并將所學應用于現實。”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何找到計算與應用問題的匹配點,讓計算的意義成為解決問題的基礎?在解題中,要加深對數學和算法的理解,使其避免操作與應用分離,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四)課尾檢測,內化新知
結合乘法筆算的內容,設計課尾小檢測:
1.先算一算,再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32×23=? ? ? ? ? ? ? ?11×25=
2.我是小判官。
3.解決問題
光明中學初一12個班的學生去參觀科技館,平均每班有學生42人。汽車運輸公司開來的汽車有500個座位。這些汽車的座位夠不夠?
通過設計有趣、層次分明的習題,一方面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查漏補缺;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
綜上所述,回顧筆算乘法“三段訓練”教學內容可以發現,在時間、習題設置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融入大量的生活化內容,有效避免了計算教學內容枯燥的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郎開智.淺談小學數學中的三段式教學[J].學周刊,2017(28).
[2]鐘志德.小學數學教學中“三段式”教學法探討[J].甘肅教育, 2007(12):53-54.
[3]馬俊.小學數學教學三段教學模式應用探索——自學,發現,應用三段式教學[J].新課程(上),2018(7).
[4]徐月嬡.關于小學數學教學三段教學模式應用探索[J].數碼設計(上),2019(4):121-122.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