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寧
【摘要】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這個階段的學生,閱讀基礎比較薄弱,閱讀積累有限。這需要教師做出必要的引導,利用多種閱讀活動進行具體組織,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促進他們閱讀習慣的培養。比如,多聽多讀、角色扮演游戲切入、拋下思考問題閱讀、圈畫式閱讀、查找工具閱讀、繪畫式閱讀筆記等,都能夠對學生形成思維沖擊。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趣性;閱讀習慣;主動性
一、傳統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問題
(一)學生對閱讀活動缺乏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系統化的校園生活,對于教師所講解的很多閱讀知識一知半解,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正處于逐漸成長的階段,他們自身沒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去處理較多的信息內容。尤其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復雜的文字內容,如,長句子和倒裝句等。這些往往會成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為抗拒的部分。同時,還有書中的語言結構過于復雜,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無法根據原文內容理解信息。并且小學生天性好動活潑,在課堂上的表現過于活躍,很多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學生上課出現的交頭接耳、嬉笑打鬧的情況進行課堂秩序的維護。這就導致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時間減少,也就是對學生產生教學效果的內容較少,不利于學生對語文閱讀活動產生興趣。
(二)師生間閱讀交互過程較少
在過去的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常常為了維護課堂秩序的安靜,忽略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表的意見和觀點,較多時候讓他們單一地進行聽課活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往往不敢在課上舉手向教師反映問題,在課下更不敢帶著問題向教師請教。因此,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不斷拉遠,這就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不斷累積,從而讓學生對語文閱讀活動不斷喪失學習興趣。對教師而言,不能及時通過交流互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無法判斷學生個人的閱讀能力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不能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這種情況會導致教師無法順利進行分層教學,將會加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負擔,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無法掌握合理的方法,使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受到限制。
(三)囫圇吞棗式閱讀
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明白,在大語文的要求下,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閱讀,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閱讀,但是,隨之而來又有新的問題。有些學生很喜歡閱讀,在平時也花大量時間來閱讀,但是,閱讀的效果不佳。這是因為現在低年級的學生讀書很可能只是追求翻書快,他們在閱讀時很可能沒有認真看清和理解具體文字和插圖代表的意思,只是為了翻書而機械地翻書頁,把書翻完了之后,就說自己已經“讀完”這本書了。這樣,讀書只是為了追求看書的數量而看,并不能做到真正的“一目十行”。真正的“一目十行”不僅是翻書快,還要對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明白得快。這閱讀能力需要在長期閱讀中訓練出來的。很多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前面的內容還沒有來得及看完,而眼睛就已經移動到下面的內容上了。這樣的囫圇吞棗式閱讀,書好像是“讀”完了,但卻不是真正的閱讀,因為插圖和文字只是在視覺上一看而過,插圖和文字表達的內容卻沒有明白于心。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也比較弱,因此,他們的閱讀基礎比較薄弱。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期,而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如此。因此,讓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其實,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則很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多聽多讀、角色扮演游戲切入、拋下思考問題閱讀、圈畫式閱讀、繪畫式閱讀筆記等都能對學生的閱讀思維產生沖擊。
(一)多聽多讀,熟讀成誦
低年級學生閱讀基礎比較弱,在識字和朗讀方面存在一些認知短板,教師要做好調查和分析,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實際,展開示范誦讀、生動講解、典型發言、互動討論等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學生認真傾聽。這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有一定幫助。聽讀要聽出“門道”,教師要在方法上作積極引導,以順利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同時,低年級的閱讀文本大多是小短文,韻味十足,朗朗上口,所以應該引導學生多讀。在閱讀方面強調要讀出韻律、讀出趣味,嘗試利用多種形式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目標。在實踐中以讀促學,引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地朗讀,如,圖文對照讀、拍手讀、想象畫面讀等。
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是郎朗上口的四篇短韻文、短兒歌。在這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配樂誦讀音頻材料,并提出聆聽要求:讀時的語氣、語調、語速有什么特點?分辨課文中的停頓。在聆聽誦讀音頻時,要小聲跟讀,找到誦讀的感覺,根據意思和標點符號做到停頓正確,讀出節奏、韻律。教師在學生能夠仿讀后,可以進行誦讀比賽,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的熱情,然后趁機引導學生閱讀課外的《讀讀童謠和兒歌》。
(二)角色扮演游戲切入,激發閱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比較弱,他們無法直接從文字中理解該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如果只是直接讓他們看繪本或書本,很容易讓他們對閱讀產生厭倦。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游戲切入活動,低年級學生對角色扮演的游戲總是情有獨鐘,所以,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如,在教學小學一年級下冊的《動物王國開大會》時,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這就需要教師提前引導學生體會“狗熊、老虎、狐貍、大灰狼和梅花鹿”的性格特點和模仿它們各自的動作。這有利于促進學生文本閱讀感知的建立。然后,教師可請每個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六個動物。同時,學生在角色扮演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合適的背景音樂,感染學生的情緒。此外,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演繹錄下來,稍后再放給學生看。這樣能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從而積極參與。角色扮演活動有強化體驗的作用,能有效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角色扮演等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三)拋下思考問題閱讀,調動學生閱讀目的性
在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可以拋出一些懸疑性的問題,這有利于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但是,拋出的問題要考慮到學情。低年級學生的問題應該簡單一點,能讓學生“夠一夠”就能解答,而且每一個問題能層層遞進和環環相扣。同時,問題的設計也要考慮到趣味性、開放性、啟示性,這樣能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中收獲成就,并因為成就感而喜歡上閱讀。拋下思考問題閱讀是為了學生能夠圍繞目的來讀,還可以讓學生邊閱讀邊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避免囫圇吞棗式閱讀的出現。
(四)圈畫式閱讀,加強閱讀注意力
“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需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需要邊拿筆圈點邊閱讀,以養成動筆閱讀的好習慣。這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來閱讀。當學生再次讀到同樣的困惑時,看到有痕跡的閱讀也可以更快地勾起學生對此之前的看法和體會。
(五)繪畫式閱讀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盡管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但是可以結合畫畫來進行記錄。低年級學生一提到畫畫就很興奮,這樣大大地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因此,學生每一次讀完的書,教師都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和寫字結合的方式記錄下來:從記書名、閱讀字數和摘抄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者對于自己感觸比較大的故事還可以嘗試把它給畫出來。保存好這些筆記,學生再回過頭來翻看時,就會發現原來已經讀了那么多書。從而使得學生收獲大大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會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會驅使學生去讀更多的書、會讓學生一直堅持閱讀。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閱讀數據系統地分析自己看哪一題材的書較多或較少,從而調整自己今后的閱讀結構。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的繪畫式筆記中挑選一些做得比較全面的,拍照上傳到班級公眾號上,再讓家長們一起欣賞傳閱。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邊閱讀邊做筆記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低年級階段正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學生的閱讀習慣大多沒有形成,所以,教師要正視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多種教輔手段展開具體調度和組織,讓學生充分地傾聽和朗讀、深入地思考、廣泛地互動、盡情地展示,從而生成閱讀促進動力。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設計要遵守客觀規律,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田曉芬.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習慣的培養策略探究[J].神州,2016(12).
[2]包麗華.小學語文課外閱讀過程性指導策略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6(9).
[3]羅曉芳.基于思維提升目標的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導學, 2021(5).
[4]喻潔彬.論部編版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中閱讀教學方法[J].安徽教育科研,2021(5).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