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長春職業技術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各個職業學校都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特色招收和培養學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在客觀現實面前,“保生留生”,“降低輟學率”的大環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辦學教育和生存發展,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處理千頭萬緒的班主任,其工作自然而然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中職學校班主任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保持自己理論和實踐行為的統一,體現人文關懷,摒棄功利、清談的教育方式,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新時代技能型人才[1]。
人事有代謝,教師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論脫離實際傾向,而后果就是與學生之間共同意義空間的喪失,導致班主任與學生溝通越來越困難。這種困難未必是學生有什么“難言之隱”,而僅僅是因為學生做出了“說了你也不懂”的預判,招致夏蟲不可語冰的尷尬。
班主任需要將自己的日常教學融入班級管理。但融合的基礎是對專業知識、理想信念的篤信與尊重,而不是僵硬地使用幾個“潮流詞匯”,開幾個無傷大雅的玩笑——這種強行拉近關系的做法,除了招致學生的嘲諷和不信任,別無他用。語文教學強調對勞動者的尊重,強調對年輕人個性的尊重,強調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尊重,那么,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是否體現了這些尊重至關重要。例如,是否尊重校工,是否尊重學生的意見,是否在家校溝通中保持有禮有節。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班主任,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不在于他/她是否時髦、是否秉持了和學生類似的行為方式[2]。
班主任與學生是教學相長的關系。“你”是“我”實現理想的希望,“我”是“你”擁抱未來的扶梯。學校不過是學生走向未來的演練場,老師是學生面對未知世界的磨刀石。班主任對學生既要統一管理,又要區別對待,最重要的是,要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
更不客氣地講,當今中職學校的教師,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教師,其社會經歷未必有一部分學生復雜。大家按部就班地接受了本科、碩士、或者博士階段的高等教育,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出入于象牙塔之間,是標準的“好學生”。大家對社會運行并不光彩的一面缺乏認知,對國家的基石,農民和藍領工人缺乏認同。然而,低收入家庭、單親家庭、社會關系復雜的家庭在中職學生中俯拾皆是。原生態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中職學生的經歷超乎班主任的想象,如果不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處理問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就是空談[3]。
目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班主任工作面臨的又一個巨大挑戰。學生的個性存在,使問題千差萬別。班主任將承受更大的壓力,深淺力度的把握不當,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后果反應,同時,又會給班主任本身帶來傷害。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把握住科學的標準,不構成心理疾病,只有相關癥狀的,可以由班主任做適當的關心;發展成為焦慮、抑郁疾病的,要主動聯系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進行疏導和診治。但唯獨不可掩耳盜鈴,無視問題的存在,否則干擾正常教學生活的事件就會隨時不可預料地爆發。這也需要班主任與家長建立常態化的聯系,掌握第一手資料,加強與學校的溝通,建立預案,把很多問題處理在危害最小化的過程中。這不僅是對個案問題的處理,更重要的是提前介入,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在身心健康方面提供有力的幫助。風起于青萍之末,舞于松柏之下。青春叛逆期的中職學生,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尤為突出。如果說小學、初中、高中,還有中考、高考等“分”是硬性考量,中職教育則更應在“技能”培養的同時,注重“人格”的培養。中職教育的目標,就是為社會培育技能型人才,支撐實體經濟,以維護國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工匠”容易,但凝聚起工匠精神卻任重道遠。它不僅需要有健康的體魄、豐富的知識、熟練的技能,更需要的強大的身心、執著的信念、百折不回的創造力[4]。
保持人文關懷,保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師生新型關系的依歸,是班主任獲得成功、獲得職業幸福感以及物質回報的真正源泉,能夠體現全部人格的班主任自然會獲得學生的尊重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