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沈利
(浙江省海寧市斜橋中學 浙江嘉興 314406)
初中學生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對道德情感具有較好的理解能力,也有養成道德習慣的良好能力,教師要看到,此時是對初中學生開展德育引導的最佳時機。作為集體的主要管理者,班主任在德育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方案,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成長空間,是每位班主任都應該不斷思考的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多元網絡信息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較差,在面對各種事物時,難以保持理智和清醒的意識。價值觀還未成型、內心素質還較為脆弱的學生不斷受到快餐信息的沖擊時,很容易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沖擊和損害,并使三觀被扭曲,長此以往,學生內心會積壓很多問題,容易誘發各種心理疾病,甚至會危及到學生的學業和正常生活。
其次,新課程改革方案將德育賦予了新的時代要求,提升學生德育素養,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是深化落實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方案要求的重要途徑。為了讓教育與時代發展同步,培養與新時代發展相順應的社會人才,班主任要注重德育工作的開展。
另外,一個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不能只學習教材中的基礎文化知識,還要接受思想上的熏陶和引導,并建立起積極正面的觀念,以觀念和思想來指導行為,從而使個體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支撐,個體很容易在復雜的大環境下隨波逐流,甚至迷失自我,從而導致行為出格,甚者還會做出道德感缺失、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的事情。
基于上述內容,班主任是教育方案的制定者,要及時看到德育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并注重迎合時代教育趨勢,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使學生能對身邊的事物有正確的認知和理解,著力將學生朝著正確的道路上引導,并幫助學生增強獨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學生能對事物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判斷,降低不良信息對學生心靈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主流的人生觀、價值觀[1]。
受應試教育影響深重,部分學校仍把重點放在發展學生智力、提升學生文化修養等方面,對德育的關注度不足,導致教育模式仍然以偏重學科為主,德育體系尚未形成。同時,部分學校在制定德育方案時很容易缺乏針對性,習慣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忽視了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以及行為特點的差異性。如果教師只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難以使個體問題得以針對性解決,整體教育工作會出現片面性較強的問題,從而導致德育效率大打折扣。
學校開展德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在以往教育活動中,學校對德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或者只是把德育作為輔助學校教育活動的一種手段。在進行德育活動時,教師常常以理論指導的方式對學生展開引導,然而口頭教育無法真正深入學生內心,學生的思想意識還很容易與德育內容相背離,從而導致德育效果較差。同時,學校的德育方式也較為單一,習慣以制定各種校規校紀、制度條例來規范學生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內心的自我管理意識并未真正建立,只是迫于一定壓力被動地接受各項規定,內心的規則意識和道德規范尚未形成,這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班主任在制定德育方案時,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建立完善的德育體系,并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活動的開展與實施大多由班主任開展進行,在此期間,班主任成為了連接學校和家長、學校和學生、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重要紐帶,既要負責向學校領導匯報工作,又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要與家長進行溝通。然而班主任不僅要負責管理學生,還要負責授課,在指導學生學習和開展德育工作等多項任務的重壓下,會讓班主任身心俱疲,可能還會影響教育質量。為了優化德育過程,減輕班主任工作負擔,促進學生成長,學校要注重建立完善的德育隊伍,更新德育資源,切實讓德育團隊變得強大且有力量,以此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2]。
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任務。班主任面對的教育主體是全部學生,每位學生都具有獨特的個性、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成長環境,要想使德育活動真正達到統一和諧的目標,需要班主任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并遵循課標要求,同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便從多角度、多途徑幫助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從而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在以往德育過程中,班主任習慣采用理論教育方式,并以“一刀切”的形式進行德育引導,疏于對不同學生個體情況進行細致把握,從而導致德育實效性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班主任要認識到“一刀切”教育模式的問題所在,并重新制定德育方案,注重增強德育的針對性,以此幫助學生合理解決各項問題。
對此,班主任首先要做好學情分析工作,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質以及身心成長問題,同時預測他們這個年齡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心理困境,接著,將學生劃分不同小組,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管理,使其獲得具有針對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對于勞動意識較差的學生,班主任可以針對這一問題,組織其積極參與學校內外的各項勞動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并使其意識到勞動的價值。又如,對于集體意識較差的學生而言,班主任可以組織系列團體活動,比如體育競賽、集體游戲等,以此方式帶領學生感受集體的力量,并使學生逐漸懂得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的重要性,從而切實幫助學生提升集體意識。班主任尊重學生的個體成長規律,著眼于不同學生產生的問題,并靈活制定德育方案,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問題,全面提升德育活動質量[3]。
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班主任在制定德育方案時,要改變以往單一的理論指導模式,并從實際出發,靈活構建多樣化活動,使學生能夠全面感受德育的價值和力量,并切實促使自身獲得成長發展。
比如,班主任可以從學生學習生活細節入手,尋找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錄制德育微課,通過視頻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熏陶,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明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其次,班主任還可以建立班級德育公眾號或者自媒體號,以此方式向學生推送與德育相關的文字材料、視頻材料,并接收學生的問題,同時給予解決方案,從而有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使其相應問題得以解決。同時,班主任可以制定系列實踐活動,比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烈士陵園、走進革命圣地,感受紅色文化,體會革命志士的愛國熱情,以此方式促使學生內心深化愛國情感。另外,班主任還可以建立與學生的溝通平臺,并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以此方式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把握學生的心理困境和思想誤區,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從而全面促進德育工作開展。
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任務,如果只由班主任獨自負責這項繁重且系統性較強的教育活動,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對此,學校要注重組織建立完善的德育隊伍,并注重與家長開展合作,促使家校雙方都能夠參與到對學生的德育引導中。同時,學校的德育隊伍還要分設不同崗位,使每位教師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德育責任。學校要負責對全體教師展開培訓,使其采用正確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以此激發學生內心美好的情感力量,從而優化德育效果。班主任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交流工作,對全體家長進行科學引導,使每位家長都能夠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只有家校能夠凝聚成一股力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而使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可以更好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內在積極向上的情感力量。班主任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最多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為了提升德育質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素養,班主任要注重改變傳統德育觀念,并提高對德育的重視度。同時要注重不斷完善自我,并用較強的專業素養和優秀的道德品質去影響學生[4]。
比如,班主任教導學生要遵守社會公德,班主任個人也要踐行落實相關要求,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身行為,為學生做出良好的表率,使學生可以受到正面熏陶。此外,還有很多方面班主任都要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引導。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綜上所述,班主任在對初中學生進行德育引導時,要注重結合新課程改革方案中的具體要求,并靈活制定多種方案,為學生構建良好成長氛圍,以便學生能獲得更好的德育熏陶,并不斷優化自身行為習慣,從而提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