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阜陽市太和縣北城中學 安徽阜陽 236600)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潛在動力,有了飽滿的學習熱情,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事實證明,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往往取決于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中學階段正值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好奇心重,又愛動腦動手。生物教師應抓住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我相信在教師的趣味教學下,定能提高學習效率,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效果[1]。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見,新課的成功導入至關重要,直接關乎一節課的成敗與否。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能把學生的學習狀態調節到最佳,甚至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生物教師需要在導入部分多花時間,多下功夫,采取學比較生感興趣的導入方式。
許多學生都是在聽故事中長大的,所以故事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例如,講解“環節動物”時,引入關于蚯蚓的小故事:“話說蚯蚓一家閑來無事,都想各自找個伙伴一起玩,小蚯蚓想了想,于是把自己切成兩段,捉迷藏去了。蚯蚓媽媽很受啟發,把自己切成四段,打麻將去了。隨后,就見蚯蚓爸爸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媽媽傷心地說:“你怎么那么傻呢,切那么碎還能活嗎?”蚯蚓爸爸微弱地說:“突然想去踢足球”。聽到這個笑話之后,同學們一陣哈哈大笑,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問題,蚯蚓可以再生嗎?本節課就從這樣歡快的氛圍中開始了。
學生對生活中的謎語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學中加入這些趣味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節肢動物”時,可借助謎語“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下八卦陣,專捉飛來將”導入;講解“種子的結構”時,借用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著白胖子”引入,說明種子的特點;又如講解“變態發育”時,采用謎語“姑娘真勤快,專門吃青菜,成天吐銀絲,供人做穿戴”描述蠶的習性和價值。采用猜謎語導入,既圍繞書本知識要點展開教學,又增添了學生學習趣味性[2]。
通過設置懸念,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索生命。如講授“植物的營養生殖”時,向學生拋出問題:“很多同學都見過同一棵果樹上結出兩種不同的果實,這是為什么呢?”“若要一株花卉開出多種顏色的花朵,有什么辦法可行呢?”講解“植物的運輸作用”時,可以設計懸念,“為什么樹不怕空心,就怕剝皮?”為什么“環割”能讓果實長的更大更甜?懸念式的提問,能使學生產生較強的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對新知產生興趣,從而愿意一探究竟。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其中不乏描寫生物的詩句。比如“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描述植物的“向光性”;“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體現出溫度對植物影響;“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明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植物的無性生殖;“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描述青蛙的繁殖行為。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有針對性地巧借善用,不僅能使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增加語文和生物學科之間的滲透,生物課也可以像語文課一樣妙趣橫生,既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適當引用諺語、俗語,也能增強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兩句俗語描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間的食物關系,導出食物鏈,再引申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過程,聽起來既生動有趣,又簡明易懂。在講解“遺傳和變異”時,借用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相”,通過這種方式引用既能讓學生對“遺傳與變異”的概念形成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又能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教材中有些知識往往是深奧和抽象的,如果教師處理不當,很容易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平淡無奇,學生容易疲勞厭倦,甚至昏昏欲睡。要打破這一局面,這就要求老師具備一定的化解能力,能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處理,通過教師優美的語言和幽默感,化抽象為通俗,化枯燥為有趣,化平凡為神奇,將死板的知識講得妙趣橫生[3]。
1.采用比喻
在“生物體的組成”中,講到水占人體的60%-70%,借用“難怪《紅樓夢》里的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男人也是水做的!”學生在一片笑聲中對“水是生物體的主要成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使用反語
講解“當今社會的三大公害”時,針對少數同學懷著好奇心偷偷學抽煙這一事實,可采用寓教于諧的方式進行教育。抽煙有兩大好處:一是煙草的營養豐富。煙草燃燒后生成的煙霧中含有幾百種成分,其中明顯有害的有一氧化碳、煙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煙可讓自己成為醫學專家。抽煙能親身體會氣管炎和肺氣腫,還可以與肺癌交朋友,約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長期吸煙引起的!”這樣,通過反其道而行之,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達到教書育人目的。
3.聯系生活實際
生物貼近于人們的生活,與人類關系十分緊密。例如,我在講到“預防傳染病”時,聯系了眼前正肆虐全球,并造成人員大量死亡的新型冠狀肺炎展開教學,根據情形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了傳染病的兩大特點:傳染性和流行性。在介紹傳染病的三個環節部分,請學生說出什么是“傳染源”時,學生不假思索回答出了“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為傳染源(包括零號病人)”。在介紹“傳播途徑”時,同學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他們給出了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的傳播途徑。在講到“易感人群”時,學生說出“老弱病殘”的答案,總結得十分到位。在講解“控制傳染病采取的措施”時,學生分析說“通過核酸檢測被確診的病人送去隔離治療”,這叫“控制傳染源”;“佩戴口罩上學”屬于“切斷傳播途徑”;“少去人口密集的商場等公共場合”,屬于“保護易感人群”。可以說這節課上得非常完美,就是因為從學生實際出發,聯系當前時事要事,學生能夠參與進來,讓他們有話可說,教師只需要做好引導,學生們自己就把問題剖析得淋漓盡致,比老師單純的講授效果好出許多倍。所以善于結合身邊鮮活的事例進行教學,是個絕妙的辦法,既能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邊,與我們的關系如此密切,可謂是一舉兩得。
4.利用多種媒體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學中,合理使用實物、標本、模型、投影、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易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多媒體教學能集圖、文、聲、像的綜合表現功能,能擺脫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便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延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深受廣大師生歡迎。比如,講“血液循環系統”時,應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地將人體的心臟、血管展示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講解血液循環途徑時,通過播放優酷視頻,動態展示“血液循環過程”,精彩生動的動態展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態的展示再配以細致的講解,能讓學生清晰明了地認識到血液循環的過程以及血液循環的意義。如果沒有多媒體的直觀教學,面對如此深奧復雜的知識,學生將很難理解和接受,所以多媒體教學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知識變得具體、直觀、形象,使知識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地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聽課的效果[4]。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離不開觀察、調查、實驗和探究。生物教師應結合生物學科的自身特點,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驗探究活動,增強學習趣味性。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喜玩好動初中學生來講,極具誘惑力,他們既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到知識,又能放松舒緩心情,所以課外實踐活動課深受廣大學生和老師的喜愛。農村教師應充分利用農村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動學生采集動植物標本,組織生物課外興趣小組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寫觀察日記。還可以開展“生物知識講座”“生物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梢陨婕耙韵聝热荩纭八廴尽⒋髿馕廴镜奈:爸卫怼薄耙饻厥倚脑颉薄败娛屡c仿生學”“生物與日常生活”以及前沿生物科學技術。開展這些活動,不但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愛上生物這門科學,同時有利于他們在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激發學生飽滿學習的熱情,許多學生正是因為喜歡動手實驗才喜歡生物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生物這一優勢,開展好實驗課。如七年級上冊講解“細胞”時,利用學生第一次接觸顯微鏡好奇心大的心理,介紹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又通過課堂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將學生從宏觀世界帶到微觀世界,感知到顯微鏡的功能強大,從而愿意進一步了解顯微鏡和使用顯微鏡。在掌握了顯微鏡使用基礎上,下節課將學生帶進實驗室,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并觀察洋蔥鱗片表皮細胞結構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結構。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處處有驚喜和發現,滿懷激情地探索新知。有的同學自制了血液裝片,觀察血細胞形態;還有的同學拔下自己的頭發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說生物實驗中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未知的魅力,學生必然會學習興趣大增[5]。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想方設法地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把趣味教學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多方位、多渠道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讓學習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從而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