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
【摘要】在教育教學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為教學研究目標,積極探索相關教育策略。尤其在新時代,教師需要對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目標再認知,對思政育人核心問題再認知。并立足思政教學實踐,開拓創新政治課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格局,精心設計思政主題教學;以經典文化為引領,引導學生在讀經典、悟經典的基礎上,促使思政教學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結合,培養學生利用思政知識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進而培養有政治素養、有追求、有能力的新時代青少年。
【關鍵詞】思政;主題活動;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050—02
在中高考選拔人才的背景下,很多學校教師往往偏重于學生文化課知識教學,而弱化了對學生成長為全面的“人”的培養。可以說,這反映出了教師對“培養什么人”的目標不夠明確,致使教育教學方法不夠恰當,效果不夠明顯。因此,本文立足育人的核心,以思政研究為重點,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以主題活動、實踐活動為引領,通過主題實踐課堂教學,將教育活動延伸至其他各學科的活動之中,實現育人的目標,尋求思想品德課教學新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從而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研究“培養什么人”,明確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明理明志,求真務實。中學時代是學生成長的黃金階段,見證著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進階,有著獨特的價值與意義,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學習生活,將為其一生奠定重要基礎。隨著學生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明理明志,求真務實,對學生成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就需要教師借助思想品德課,引導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不斷努力做到更好。這樣學生才能懂得珍惜光陰,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扎扎實實地提高自己。習近平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有用人才[1]。
2.引導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追求。毛澤東曾說:“你們年輕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由此可見,青少年是推動社會進步、祖國發展最重要的力量。“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這是梁啟超先生在《少年中國說》中對青少年的精準闡述。從中可以看到,青少年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教師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課教育學生有所追求,努力學習,將知識轉換為力量,沿著前輩們的足跡,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成為這個時代洪流中的弄潮兒。
每一代青少年都要在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未來。個人是渺小的,但只要準確把握人生理想與國家命運的關系,找準定位、認清使命,胸懷“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付諸“建功必須有我”的實干,無數“小我”的跬步之行、尺寸之功,便能凝聚成不負時代的奮斗之舉。
3.為人師表,培養學生有理想、有道德。教育工作者需品德高尚、專業過硬,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不斷努力,不斷完善,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精益求精。新時代需要高質量人才,對此,教師要有前瞻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人才。教師要引導學生以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培育學生的理想,激勵他們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價值。可以說,教育于教師而言,是傾注一生心血的光榮事業,教師也要為了這樣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4.引導學生會“想”、會“學”、會“做”。青少年所思所想是什么,怎樣引導他們思考問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具體問題。上課要有思路,作業要有思維,會“想”是教師引導學生的首要任務。在課堂實踐、活動探索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交流總結,梳理思路。有的學生學習刻苦,做事認真,但不會總結,對此,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課堂交流、思考,講故事,談認識。即使看了一本書,做了幾道題,都可以總結方法和收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會“學”、會“做”。當代很多中學生不會看書,不會看教科書,不會看社會科學歷史政治類的書,缺乏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七年級政治課本推薦學生讀《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人生論》等書籍。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讀,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引導學生把看過的東西以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的形式寫下來,融會貫通,提高學習能力和水平,這也是培養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過程。會“做”,就是會做事情。對于中學生來說,會“做”即小到打掃衛生、做作業,大到大型社會活動、創造發明。習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培養學生在實踐中求得真知的能力。
二、交流互動,探求體驗式思政教學
思政課改革要在堅持政治性、實踐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理性、理論性,實現“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2]。這就是說,課堂教學需要交流互動、實踐體驗。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社會政治、文化等要素,組織學生進行主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實踐創作,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明確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1.“大課堂”與“小課堂”相結合。當前,思政課教學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缺”“三替”。“三缺”是缺自學、缺研討、缺問題意識;“三替”是以電教媒體代替教材、以部分學生代替整體學生、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學生總體上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教育教學要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從教學方法論角度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遵循。我們的政治課教學要以習近平有關教育論述為方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靈活的教育方式,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健康成長。“大課堂”內容以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為主,從宏觀教育入手,向學生講述,引導學生學會怎樣看社會、怎樣看世界、怎樣思考人生。“小課堂”圍繞教科書、學生作品等,開展生動的課堂實踐活動。
2.交流互動,做好調查報告。教學生怎樣看、怎樣認知,是教師育人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表達、交流、評價等方式,參與教師教書育人的過程。學校每學期組織法治教育報告會、青春期心理疏導報告會、愛國主義演講比賽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撰寫心得、調查報告,拓寬視野,放手去想去做。同時,要注重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性。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引導家長正確與孩子交流。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后有所體驗、有所感想;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在主題班會組織討論,學生發表演講。此外,做好學生的德育計劃,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進行主題實踐活動總結,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立足教育教學,拓展延伸育人范圍
1.以實踐活動為形式,進行勵志教育。立足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游覽革命圣地,聆聽先烈事跡;組織學生適當參加勞動,深入了解勞動生活,培養青少年敢吃苦、能吃苦的精神,促使學生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2.樹立國家利益第一位意識。組織學生參與學術報告會,以史為鑒,不忘中華民族的脊梁,逐夢理想。組織學生聆聽屈原、岳飛、文天祥等事跡,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教育。只要將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自己的人生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堅定百折不撓的進取意志,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就沒有吃不了的苦、過不了的坎。
3.教育學生要有奉獻精神。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利用節假日參與志愿服務,并將活動感受寫成書面報告,并在報告會、交流會上,展示成果,使學生既能獲得實踐技能,又能獲得成就感。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只有努力奮斗、奮力拼搏,才能真正“青春無悔”。
總之,教育不僅體現在教書上,也體現在育人上,“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需要落實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潛心研究,明確教育目標,筑牢思想品德課的陣地,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開辟新型思政教學思路,才能更好地培育時代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范文.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內在邏輯[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6.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