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
【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積淀,其蘊含的積極的價值觀,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創新精神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增強學校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其積極作用。對此,我們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引導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進而培養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
【關鍵詞】學校管理;傳統文化;要求;途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074—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有、傳承、發揚這份獨特的“文化基因”,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深入開展,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是必要、重要之舉,現就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實施策略探討如下。
一、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要求
1.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校要將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與教育教學工作緊密結合,成立領導小組,明確專人負責,架構管理網絡,根據師生實際制定實施方案,設置有針對性的活動內容,有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順利進行[1]。
2.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育人先達己”,各學校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積極為教職工的學習、提升創設環境和條件,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夯實傳統文化知識素養、人文素質和文化品味[2]。學校制定以提高傳統文化教育整體水平為目標的全員師資培訓規劃,制訂以文化學者、精英、專業藝術傳承為使命的重點培養計劃,發掘整理當地鮮活豐富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及非遺項目的學習和傳承,多措并舉發展教師,帶動學生,做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楷模。
3.豐富形式,注重實效。學校要根據實際,采取師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突出廣泛化、體驗化、興趣化的特色,多樣化開展活動,引導學生實現從簡單誦讀到深刻理解,從領悟內涵到實踐行動逐步推進。活動要貴在精不在多,要注重內涵實效,切忌“走過場”,要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實實在在地開展好[3]。
4.建立長效工作機制。調查發現,部分學校在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這樣顯然是達不到理想效果的。要想深入推動傳統文化進校園,就必須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文化浸潤學生心靈,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5.廣泛宣傳,善于總結。學校要注重活動宣傳,利用新媒體、網絡、廣播電臺、微信圈等工具,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善于總結和梳理優秀的經驗和做法,以小結、簡報、信息等形式報送教育局教研室,以便于大家交流和總結[4]。
6.資金保障,有效實施。學校應當給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校園文化建設、校本教材的開發、教師培訓、師生活動各個環節給予支持和保障。同時,學校應以專題申報的形式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爭取資金支持,以保證相關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途徑與策略
1.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形成傳統文化新時代特色。(1)著力抓好經典誦讀教育。在學校原有傳統文化學習的基礎上,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比重,要制訂詳實細致的誦讀計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制訂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組織師生共同參與,在學校開展“每日一讀、每周一課、每月一評、每期一考”的“日讀、周課、月評、期考”等常規活動,做到新舊知識銜接,持久有效構建學校誦讀體系。(2)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教師應認真備課,分門別類精心講授經典詩文,加大積累容量;不定期邀請文化學者來學校講解文化知識、文化思想,營造更加濃厚、和諧的學習氛圍;班主任還可利用晨會、班會,用典故、事例開展主題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及行為習慣。(3)搭建國學經典誦讀平臺。每星期開展一次“談經典”活動,興趣小組成員交流本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借助校園藝術節、文藝匯演等載體,圍繞文化精髓、國學經典等內容,以詩文朗誦、情景劇、器樂演奏等新穎活潑的形式,豐富學生誦讀學習;利用廣播電臺和網絡媒體關注國學經典的學習渠道,讓學生定時收聽國學知識講座,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及經典詩文講解等[5]。
2.編寫國學經典系列禮儀校本教材。學校應當大力支持校本教材的研發和創造,以語文教研組為編寫主體,抽調傳統文化功底扎實的骨干教師,夯實傳統文化基礎,努力編寫一套符合學校實際,能夠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國學啟蒙校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需努力搜集、挖掘、整理當地的傳統文化內容,這樣既能體現地方特色,使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人文、風俗風貌,又能將文化學習和熱愛家鄉結合起來,形式上靈活創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
3.堅持開展德育常規系列活動。我們應在學校政教處、團委、少工委的領導下,扎實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將傳統文化學習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內化素養,外化行為[7]。同時,我們要按照學生年級特點和心理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合理開展學校德育活動,進而形成德育培養體系。此外,我們還要抓學生禮儀、促進學生行為養成等活動,促使學生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將傳統美德貫穿到學生的具體言行中。
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學校應從創建人文環境、營造濃厚氛圍入手,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陶冶情操、潛移默化之功能,讓學生了解中國經典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倫理道德,感知文化韻味。學校在規劃校園文化建設,選擇各種教育教學設施時,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面墻壁、每一處景物都會“表情達意”,讓學生走入校園就能鮮明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進而被學校濃烈的文化氣息所感染,促使校園文化建設產生質的飛躍。
5.注重傳統節日活動,傳承文化特色。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突出體現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和人文追求,是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為此,應開展過節日、思先烈、抒情懷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或紀念日活動中,廣泛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團隊活動,引導學生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發揚傳統,教育學生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通過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由來、表現形式等,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
6.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推進地方傳統文化教育。地方傳統文化資源離學生生活更近,更親切,更能自覺地學習和傳承。具體實施時,首先應將地方傳統名人軼事、文化遺跡、民間藝術等資源有效整合,研究編寫地方文化教材,構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以便更好地傳承。其次,要利用地方人文特色、重要歷史文化遺跡、博物陳列館、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等載體,培育地方傳統文化資源教育基地,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最后,要開展好相關活動,促進民間藝術、剪紙、高山戲、本地歌謠等傳統文化的學習挖掘和傳承發揚。
總之,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為此,我們要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載體,積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讓他們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齊麗亞.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的策略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2]閆婷.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藝術類專業英語教材的編寫策略[J].英語教師,2020(06).
[3]徐愛萍.傳統藝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實踐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
[4]李建華.學校教育如何轉化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生活教育,2014(02).
[5]單忠平.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07).
[6]張文娜.初中舞蹈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05).
[7]王慧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J].企業導報, 2014(09).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