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華
【摘要】文言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初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情,分年級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評論、互相學習,讓文言文課堂教學充滿濃濃的古風韻味,最終使學生愛上文言文閱讀。本文對七年級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困境進行分析,重點對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展開一定的探究與思考。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興趣;閱讀;誦記;翻譯;整理知識;遷移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5—0162—0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1]。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多半是教師講,學生聽,初中三年幾十篇的文言文都用一種模式教學,未免顯得太過單調,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未必得到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初中三年的文言文教學應當分年級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使學生循序漸進,穩步提高。對于剛進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文言文教學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七年級學生初步學習文言文,總是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大多不會聽課,不會做筆記和整理文言文知識點,甚至不會準確、流利地朗讀文言文,學習起來很吃力也很苦惱。因此,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應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著手。在課堂教學前,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預設各種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激發出來。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各篇文言文自身的特點進行創造性教學設計。
例如,學習《狼》這篇課文時,筆者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狼的成語、歇后語、俗語等,讓學生在收集、展示學習成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狼的本性,從而在課文學習中更深入地認識狼,懂得作者寫作此文的寓意,順理成章地談出學習后的感悟。因為有了課前的這些活動,學生多多少少對狼的相關故事和成語有所掌握,自然在文本學習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大膽交流、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陳述自己的看法,整堂課進行得井然有序,生動活躍。學生被這種學習氛圍所感染,主觀能動性也被充分激發出來。
二、注重文本的閱讀與誦記
閱讀與誦記可以說是文言文教學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言文的有效途徑[2]。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閱讀中停頓、古音、重音、語速、語調的把握上總是鬧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笑話,對此,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多采用領讀的方式,讓學生逐步走近文本、感知文本、熟悉文本。首先筆者一句一句地領讀,讓學生標出生字讀音,認識生字讀音,讀準古音,讀準字音,初步感知斷句。然后一段一段地領讀,告訴學生重音字,閱讀的語調語速,清楚斷句,并在文句中用符號標出斷句的位置。接著指導學生放聲讀,多讀幾遍,讀給旁邊的同學聽,以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通順、流利地朗讀全文。最后筆者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在下節課前進行三至五分鐘的閱讀展示,點評誰讀得準確流暢,誰讀得富有感情,誰讀得抑揚頓挫,推舉出朗讀出色的學生領讀接下來要學習的古文。就這樣一步步激勵學生整體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做到古音、重音的準確認讀;停頓、斷句的正確處理;語調、語速的清晰判斷。
在文言文教學中,筆者常常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閱讀優秀篇目,將其中的名句名段或全篇背誦下來。這時候,筆者會與學生一起商討背誦的方法和獎勵的辦法。有時是筆者和三五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一起背、一起展示,并讓其他同學做出評價,背得又快又好的學生會有一個小獎勵,并讓其嘗試在下一篇文言文的學習中給同學們講一段或幾段文言文。有時是筆者背出名句,讓學生接上一句或下面的內容,接得最快,聲音最響亮的學生獎勵一個棒棒糖。有時是筆者背給全班學生聽,以帶動他們在最快的時間內背下來,和筆者一比高下。有時是同學之間、小組之間比賽背誦,背誦最精彩的同學所在小組會得到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在這樣不斷的激勵和比賽中,筆者常常被學生出彩的表現所感動。
三、重視文言文的翻譯指導
我們學習的文言文幾乎都是經典名篇,語句生動、流暢、有節奏,不僅要求學生熟練背誦,而且要求學生將他們翻譯成一篇篇語句流暢,優美感人的現代文。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是“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翻譯的方法包括“留,刪,換,調,補”五個字[3]。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必須給學生講解清楚翻譯的原則和方法,要求學生按此原則和方法來翻譯句子和課文。
例如,學習《誡子書》時,翻譯“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一句時,要告訴學生此句中前一句是肯定的語氣,翻譯時一定要直譯,字字落實,后一句是雙重否定句,可以直譯,也可以意譯,而意譯較為靈活,文字可增可減,能做到文意連貫,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通順、流暢、好懂。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疏通課文時,強調以直譯為主,意譯靈活輔助,同時要將翻譯的五種方法貫穿其中。學生只有準確地掌握了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才能在閱讀的同時大體上懂得文章的意思,才能在疏通時有法可循。有時我們的文言翻譯還要做到咬文嚼字的程度,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語句優美自然,生動形象,表達出原文的寫作風格來。也只有這樣字斟句酌的疏通、品味,才能讓學生真正懂得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蘊含的情感,譯出的文章才能做到“信,達,雅”,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四、解讀文本,學會整理文言知識
七年級學生面對文言文中的眾多知識點——古音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尤其是文言文中的特殊詞法、句法現象、文言虛詞、直譯、意譯以及古代文化常識等等,總是不能做到準確、有序地理解與整理,常常在知識歸納和習題訓練中苦惱煩躁,屢出錯誤。對此,教師不能從頭到尾一講到底滿堂灌,而應該通過一兩次詳細的講解鞏固這些知識點,使學生在遇到類似的知識點時能夠進行前后知識的鏈接,回憶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進行類似知識點的歸納與整理,逐步形成一定的知識信息,養成一定的學習習慣。
例如,《木蘭詩》一文中,“雙兔傍地走”中的“走”,我們解釋為“跑”,在延伸閱讀《夸父逐日》中,有句子“夸父與日逐走”,筆者讓學生回想之前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個“走”字,意思是什么,在此句中怎么解釋。很快,就有學生舉手說出都解釋為“跑”,其他同學不由自主地為其鼓掌,大家也同時懂得了這是一個古今異義的知識點。
五、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整個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應從七年級開始,以便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能力螺旋式提高。因此,教師要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幫助學生清晰明確每一課的知識積累點、能力訓練點,進而將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在習題訓練中做出正向遷移,適當向課外拓展與延伸,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例如,《狼》一課后附有紀曉嵐的小短文《狼子野心》,筆者布置學生先自主閱讀、斷句、翻譯,然后在課堂上分析、講解。還真沒想到,學生的表現非常棒,能將課本中的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很好地銜接起來。再如,學習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后,筆者在班上舉行了一場“愚公要不要移山”的辯論會,正反對手辯論激烈,對愚公精神進行了深入探討、論證,最終達成共識:現代社會依然要發揚愚公精神。在此基礎上,筆者激勵學生寫下小短文——《愚公移山引發的思考》,談談自己的獨特感悟與收獲。就是在這樣的任務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得到了提高,文言文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激發。
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沒有現成的方法可循,亦沒有輕捷的道路可走[4]。只有教師大膽探索與鍛煉,不斷反思與總結,積極與他人交流探討,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生活充滿活力,讓課堂學習精彩紛呈。筆者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有效提高,他們對文言文會更加熱愛,我們的語文課堂會更加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兒。
參考文獻
[1]陸婷雅.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7(07).
[2]溫景娟.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研究[J].百度學術,2018(02).
[3]黃斌.如何提高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效率[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1(04).
[4]顧婷婷.初中相同篇目文言文練習對比研究——以滬教版和統編教材為例百度學術[J].考試周刊,2019(01).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