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武
(文山學院 云南文山 663000)
銅鼓舞是文山壯族群眾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傳統舞蹈種類之一,壯語稱“弄尼、弄嚀咚”等,“弄”是舞動、跳耍之意,“弄尼、弄嚀咚”即跳銅鼓舞[1]。它始于文山壯族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在文山州境內雖說銅鼓舞流傳范圍較廣,但主要活躍于者兔鄉、底圩鄉、者太鄉、珠琳鎮、舊莫鄉、那灑鎮的部分壯族村寨。
文山銅鼓舞的傳說,在文山壯族村寨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傳說多和降妖伏魔、婚喪嫁娶有關。有一個流傳較廣泛的傳說是這樣表述的:壯族喜水,所以壯族居住的地方多有“龍潭”,可“龍潭”是風水寶地故多有妖怪侵占。在很久以前,壯族村寨的一口“龍潭”經常鬧妖怪,小孩和鴨子經過,一不小心就會被妖怪擄走。有一天,村寨里一位老人家的鴨子不見了,他就讓兒子去“龍潭”邊找找看,沒有想到連兒子也不見了,老人料定是妖怪作祟,急中生智潛伏在“龍潭”邊監視,乘妖怪外出,然后潛入“龍潭”救出被妖怪罩在木桶底下的兒子,并放火燒了妖怪的家。妖怪回家后發現房子被毀,氣急敗壞的找老人復仇,在爭斗的過程中老人發現銅鍋按上翅膀可以降服妖怪,后來就模仿銅鍋打造了很多銅鼓,以后壯族村寨只要哪有有妖怪,一敲響銅鼓,銅鼓就會自己飛出去降妖伏魔。壯族民眾為了紀念銅鼓降了妖,避了邪,每年都會定期聚會敲響銅鼓,跳起銅鼓舞。從上述銅鼓傳說中可以看出,文山銅鼓舞蘊含著了壯族深厚的銅鼓文化,畢摩文化、稻作文化時至今日,文山的壯族村寨里每逢重要日子都會祭鼓跳銅舞[2]。
銅鼓舞是由于使用銅鼓作為伴奏樂器而得名的。跳銅鼓舞時,將銅鼓用木架懸掛離開地面,鼓手左手持竹條敲擊鼓腰,右手持鼓槌敲擊鼓面中心,另一人雙手持圓柱形木桶,與擊鼓者配合,將木桶迅速扣向鼓腔,根據鼓手敲擊的節奏來回推拉,時開時合,改變鼓腔里的聲音傳播速度,產生出顫音和滑音的回聲效果。鼓手一般可以通過公、母兩面銅鼓,敲奏出十多個節奏和音高組合,在當地壯族地區流傳有銅鼓十二調,代表一年12個月,蘊含著一年四季的生產生活[3]。
銅鼓舞是集體性的舞蹈,雙手或單手持巾形成交叉、甩手、抬臂等手的變化,下肢動作主要是腳的提頓、踏頓為主,軀干無更多的舞姿變化,隊形多為圓圈,通常為男里層、女外層,沿逆時針方向行進,隨著銅鼓的伴奏,動作幅度時大時小,重拍向下,身體隨膝蓋的屈伸或提頓、或點頓、或踏頓,舞風自然而又古樸,更多地表現了祭祀性、自娛性的舞蹈特點,其動作的形成多和當地的生產生活有關,例如:播種、栽秧、收割、擔谷、打谷等,蘊含當地壯族民眾對于農耕勞作的一整套實踐認知。
銅鼓舞的伴奏除了銅鼓外,通常由邊鑼、铓鑼,牛角號、牛皮鼓等樂器組成,常用節奏為:當 嚀/當 嚀/當 嚀/咚 0/,當嚀嚀/當嚀嚀/當 嚀/咚0/,當嚀/當嚀/當嚀/咚0/,當 嚀/咚 0/當 嚀/咚 0/當 嚀/嚀 嚀/當 嚀/咚 0/。
銅鼓舞的敲擊通常有12調,不同的調配以相應的動作來展現一年12個月的生產勞作,在表演的過程中要運用到形象、概念、運動等多種記憶方法,這樣的記憶方法可以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刺激大腦神經,具有良好的健腦作用,此外在表演中由于是上肢、下肢、腰跨的全身運動,這樣的運動可以有效的促進血管血液循環,加強新成代謝,讓呼吸系統,神經系統,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在銅鼓舞娛神、娛己的運動過程中改善、增強自身體質,達到健身娛樂的價值[4]。
銅鼓舞的敲擊方法有12套,節奏類型豐富。節奏是銅鼓舞最基礎的表現形式,銅鼓舞也必須依賴于節奏來增強韻律感、表現力與感染力,銅鼓舞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由最初祭祀的簡單動作逐漸發展成為銅鼓舞的形式,并且節奏、步伐和動作也隨之慢慢豐富起來,銅鼓舞的12套節奏里蘊含著當地壯族對自然生活中的各類旋律節奏的領悟,蘊含著他們對生產生活審美的表達方式,雖說動作簡單,多為模仿生活中的各類動作,但舞風古樸易學,有著原始舞蹈的遺風,具有原生舞蹈的藝術價值。
文山壯族銅鼓舞的核心是銅鼓文化,它與文山壯族人民的歷程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連,具有濃厚的歷史性,是壯族古先民用來祭祀天地、敬畏自然、突顯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方式。銅鼓舞具有神秘的宗教性,文山壯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可以說銅鼓舞中的音樂節奏,肢體動態都和他們的“多神崇拜”密不可分,在表演時他們會將心中的訴求通過音樂和動作向所信仰的對象進行傳達,表演的場面虔誠而又莊嚴。文山銅鼓舞還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文山是一個喀斯特地貌的多山地區,這樣的地理環境極大的影響著壯族的生活習慣及藝術審美,銅鼓舞對于在這里生活的壯族民眾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他們生活中的一種歌舞形式,還包含著他們對這方水土的認知和眷戀,他們通過跳銅鼓舞,充分的展現了這方水土中鮮活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地域性特色[5]。
銅鼓舞是壯族傳統舞蹈中的一個種類,在壯族傳統舞蹈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極高的社會文化價值,是壯族人民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挖掘其文化蘊涵,研究其文化傳承的路徑,不但豐富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拓寬了藝術研究路線,而且也順應了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從而有力促進了文山壯族傳統舞蹈文化的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