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敏 岳 璐 李牧珅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
教學實驗作為高校醫藥教學體系的重中之重,不僅能夠提高廣大學生專業素養、知識技能,還能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研思維,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當前我國高校醫藥專業的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所以高校應該進行教學改革,將培養復合型、實踐性、應用性藥學人才作為教學重點。
教學理念是影響高校藥學專業實驗教學質量的根本性因素[1]。將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藥學教育理念相對比可以發現,國外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始終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親手操作,將書本知識轉化為物理實驗、生物實驗、化學實驗,從課程開始一直到實驗驗證階段都是由學生獨立完成,實現了手腦并用,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藥學專業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科目,再加之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藥學專業的內容更新速度較快,而教學素材的編制發行速度遠遠趕不上信息流通速度,如果高校老師在日常授課時不能及時將最新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實驗方法、科研結果傳授給學生,那么大學生的學習廣度、研究深度、視野范圍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難以培養出優秀的藥學研究發展的領軍人才。
在教師教學觀念落后的影響下,藥學授課形式發生變化,影響了高校藥學專業實驗教學質量。西方國家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將老師和學生的主要任務進行科學分配,老師主要負責指導學生安全操作,其他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學生獨立完成,比如課前查閱相關文獻和材料,閱讀大量的參考書并與其他同學有效討論,小組內部合作進行實驗設計和任務劃分,在實驗測試之后編制實驗報告,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和指正。從西方國家的教學模式來看,這樣的教學設計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分析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醫藥類專業授課內容較為乏味,并且教材更新速度慢,知識體系老化,很多都是以基礎知識和傳統研究方法為教學重點內容,難以跟進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學生對于當前最新醫藥研究進展不夠了解,雖然可以在日常學習中學會儀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也可以掌握基本實驗原理和驗證方式,但是這些基本知識不能支撐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實驗,不具備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能力,無法形成科研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很多老師過于注重藥學實驗大綱的重要性,學生只能根據教學要求進行基礎性實驗和重復性實驗,整個實踐操作環節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其次,在實驗過程中,很多實驗室技術人員的參與感低,不能與授課老師完美配合,二者分工不明確,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此外,高校實驗室儀器的數量和種類是根據教學理論課程來配備的,每個實驗室配備不同的實驗儀器,教學資源過于分散,很多學科之間具有很強的聯系性,完全可以將實驗室儀器放在同一間實驗室,而當前的分配方式不僅造成實驗資源浪費,還讓學科之間產生實驗“割裂感”。
當前我國大部分醫藥類專業的考評機制不完善,仍然采用筆試成績+實驗成績的計算方式,其中筆試成績的占比高,實驗操作的占比較低,成績分配缺少科學化和標準化;考試內容只能涉及到課本知識,對于當前新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考量不夠,不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知識擴展,直接導致學生成績水平分布過于集中,不能發映出學生之間的真實差距。因此,高校應該創新考核制度,完善成績配比,拉開學生檔次[2]。
通過上述論述,不難發現當前我國的藥學專業實驗教學與西方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高校藥學實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應該立足于實驗教學現狀,結合實驗教學質量,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實驗資源管理方面,要加大資源投入,不僅要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還要合理分配實驗室的數量和種類,為學生提供一個適應性強的操作場所,并采用24小時開放制,讓學生隨時可以進行藥學實驗,配備專業指導員輪班看管,為學生提供指導性服務,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其樹立創新思維。其次還要建立健全實驗教學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有所收獲。
教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為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這兩個方面。首先在教學模式中,要強化實驗管理準入制度,即學生在正式進入實驗室之前,應該進行準入測試,在相關學習平臺和軟件上,對本節實踐操作課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如果學生不能通過課前測試,則應該由老師帶領,進行線上學習,指導測評通過。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基礎實踐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老師不用重復講解基本操作行為規范和準則,提高課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實驗設備資源的利用率[3]。除了準入測試,高校還應該建立仿真實驗平臺。優化整合藥理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生物制藥學、藥劑學等實驗資源,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用人機交互的形式建立高度仿真的實驗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具體體現,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仿真實驗平臺建立,可以有效突破實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截至2019年我國仿真實驗平臺注冊人數已經達到三百余人,平均每月操作頻率達到1000余次,并且該平臺支持高校之間開放共享,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在教學內容上,高校應該在保留原有的基礎實驗操作理論和內容的前提下,結合當前最新藥物研究方法和手段,開設更加有專業特色的實驗內容和實驗主題,讓學生學會自己翻閱資料,獨立完成實驗設計,從而提升學生的分析解決能力。
高校要想提高藥學專業實驗教學質量,還應該強化師資力量,建立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方法能夠與時俱進的師資隊伍[4]。在實驗教學中,高校應該建立實驗教學負責制,每一節實驗課都配備一名教授,作為實驗教學組的組長,組內人員由授課教師+實驗指導員+實驗助理+實驗設備安全防護與維修人員構成,保證整個實驗過程的安全、科學、高效。在實驗課程精講階段,教師應該利用PBL教學法,提前讓學生帶著相關問題去預習,或者小組內部研究討論實踐背后的原理,在實驗過程中利用虛擬仿真平臺,完成科研項目合作。最后,老師還應該建立科學的實驗評價體系,改變傳統的考評機制,合理調整筆試與實踐操作的成績占比,將整個實驗分為實驗準入、實驗預習、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紀律、實驗成果、實驗報告這7個環節,其中實驗準入階段占比15%,實驗報告占比25%,實驗成果占比20%,其他部分占比10%。通過這樣的考評方式,可以全面、有效地綜合考量學生實驗能力,實驗成績更加合理,也能通過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內容來拉開實驗檔次,讓學生進一步發揮其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實驗教學是高校藥學專業的改革重點,當前我國高校藥學實驗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生難以實現各科知識的交叉和融合。因此,高校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教學優勢,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形式,充實教學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藥學改革之路,從而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藥學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