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戈
(重慶移通學院 重慶 401520)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危機的原因有學業失敗、情感挫折、就業壓力、畢業壓力、重要喪失(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精神障礙。危機的個體差異表現在心理素質、成長經歷和危機事件的性質。有些挫折耐受力差、應對策略缺乏、自我中心,沖動型人格的同學更容易出現心理危機。心理危機表現在外表(疲倦,退縮,儀表不整),思維(無助,空虛,無法控制自己),言語(不愿與人交流,語速慢,語音低)和行為(動作怪異)上,但是一般很難判定。因為心理問題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或許學生在學業等方面都很不錯,甚至在輔導員面前都維持著很優秀的形象,在正好遇到人生的重大問題時(比如論文答辯失敗的時候)才會表現出來,因此可以在貼近生活的條件下早發現、早處理。
張某某,女,學號041111xxxx,該生原為我校外語系英語專業一班學生,由于其未能修夠學校要求的學分,已連續降級兩次。
該生第一次發病情況為該生將自己反鎖在寢室陽臺上進行自殘,寢室學生上報輔導員后,輔導員和宿管老師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破門進入后,學生突然喊痛并詢問輔導員是誰傷害了她,隨后輔導員聯系其家長咨詢是否有相關病史,家長堅稱學生身體心理均健康,隨后家長以和寢室關系不和睦為由申請校外住宿。
該生第二次病發為時隔三個月后,病發時表現為不認識身邊的學生,只認識輔導員和其男朋友,隨后立即通知家長,家長趕到校將孩子接回家檢查,但是家長來接時該生出現很大的反抗情緒。第三次發病該生在其租住的房間里發病,無自我意識,產生幻覺、幻聽,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溝通。
根據首次發病經歷,輔導員得知該生第二次發病時,立即上報院系領導,并聯系校心理咨詢輔導老師感到現場一同處理,根據現場事態發生的嚴重程度,立即通知該生家長趕赴學校一同處理,鑒于學生心理狀態不穩定,要求家長陪讀一段時間直至學生狀態平穩。
在該生再次發病時,立即聯系其家長,學生家長趕到學校,通過學校和相關醫院進行聯系,和家長協商后,學生送往重慶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精神科的教授進行診斷,認定其為精神分裂癥,因而無法正常完成學業,為避免在校期間發生突發情況和影響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隨后通過家長協商,返校為其辦理休學以便回家治療[1]。
縱觀該案例,我們要關注幾個信息要點:第一,高度關注的學生群體:第一次在寢室發生自殘傾向,并且未能修夠學校要求的學分導致留級。第二,疑似心理問題的典型癥狀:學生病發時不認識身邊的學生,爆發了異常行為,家長來學校接人也產生反抗情緒。第三,辦理外住后,在出租屋內無自我意識,產生幻覺、幻聽,無法與人正常交流溝通。因此,這是一起典型的三期矛盾疊加的復雜案例,需要家校溝通、朋輩引導、疑似心理問題的識別等綜合應用,但最緊急的問題還是危機應對,因此,該案例本質是一起心理危機的識別與應對。
①解決思路。解決該案例,關鍵是做到管理和教育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快思維與慢思維相結合、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結合。一是依托《精神衛生法》,用好管理的手段這一快思維。就是先處理好當下緊急的危機問題,全力保障學生安全。既要做好家長溝通成功積極配合的準備,但也要做好溝通不暢,問題更加復雜的準備,根據學生心理狀態與行為的特點,做到情理并重,甚至用好法律的武器保護學生的權益。二是依托《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用好教育的手段這一慢思維。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澄清部分同學的錯誤認識,提升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預防、識別、干預能力和水平。做到育德育心相結合,不斷增強對于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提升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素質。
②實施辦法。◆全力保障學生安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心理危機首先解決的是危機,核心是確保當事學生及周邊群體的穩定安全,作為輔導員,我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在趕赴現場過程中與學院主管領導、公寓樓管、以及心理健康中心教師、學生私交較好的同學取得溝通,共同奔赴現場進行應對。◆全力聯系學生家長,靈活進行工作跟進。如果學生目前的狀況經過預評估已經屬于明顯的心理危機事件,要與家長進行立即的溝通,目前家長不配合的癥結在于認識問題,在排除學生刻意演繹的前提下,要在心理咨詢中心教師的配合下向家長說明目前的情況與隱患,特別是借助心理咨詢中心專業教師的力量,對家長進行客觀的說明,借助專業獲取信賴,要求家長必須來校處理,送醫治療。◆人文關懷與管理服務并重,做好學生的持續關注。根據醫院的診斷結果,如果只是情境性或者偶然性刺激引發的暫時性問題,可以繼續求學的,應該在完善臺賬的前提下,要求家長陪讀一段時間直至學生狀態平穩。注意要為學生調換安全的宿舍,選派學生骨干加強關注和關愛幫扶。如果學生確診不宜繼續求學需要休學治療,輔導員要做好相關的管理服務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做好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重點做好三個方面,一是推進知識教育。要配合心理健康中心教師,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通過線下線上、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激發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課程的興趣。二是開展宣傳活動。加強宣傳普及,通過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月、“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展傳播渠道,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書刊、影視、動漫等傳播形式,傳播現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支持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長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積極進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三是加強預防干預。要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做好對心理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保護性措施,盡快找到控制的方法。對于干預,絕不排斥或試圖否認自殺念頭的合理性,且要認真傾聽,接受學生的抱怨和情感,還要對處在危機中的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進行評估,直接面對危機。充分利用合理資源,比如發揮團體的積極作用。團體心理工作可以讓希望重塑,意識到問題的普遍性,傳遞信息,增強凝聚力等等。可以通過治療、咨詢、輔導、活動來實現,或是用一些有趣的游戲,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宣泄心中的情感[2]。
縱觀該案例,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的風險點,也是近年來我們處理心理危機事件的一大難關,就是家長與同學存在的心理健康知識欠缺,直接導致了家長的不重視和同學的不理解。該案例就是明確的代表。要么盲目的等同為“精神病”刻意抵制學校及輔導員的工作,要么由于溝通的不暢以及輔導員自身專業知識的有限,家長理所當然的站在自己的孩子一面而把輔導員的盡職行為當成對孩子的為難,因此,輔導員一方面要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要學會做好統籌聯動,有效發揮心理健康中心教師、醫院醫生的力量,綜合做好工作,取得家長的信任和同學的配合。
傳統意義上我們強調的完善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在該案例中有一定的受限,按照最新的研究成果,作為輔導員要擴充“五級”防控體系,即增加個人與家校這一級,注重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幫扶的意識培育,傳授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也注意與家長的聯動互通做好幫扶關愛工作,更重要的是,完善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暢通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到校醫院、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及時轉介疑似患有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學生到專業機構接受診斷和治療。
作為輔導員,在開展心理育人的工作中,要跳出心理看心理,從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維度去做好學生的關懷與幫扶,而不是針對心理看心理,治標難治本。因此,關鍵要堅持科學性與實效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發展性與預防性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義和利、群和己、成和敗、得和失,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