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璇
( 重慶市開州區職業教育中心 重慶開州 405400)
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對的中職學生其實需要得到全面的引導,所謂的職業發展也不僅僅是技能技術的加成。此時,語文學科仍然是對于學生有最大影響的學科。首先就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內在需求遠遠大于他們的外在需求,他們需要得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進而應用良好的學習心態、生活心態。他們還需要積極地融入現實生活,在一次次的言語交際活動中建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再有,學生在學習其他學科的過程中,需要應用信息素養、理解能力、辨析能力,而這些都來源于語文學科的優化教學。可見語文學科是實現高職業素養人才培養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落實中職語文教學目標呢?我認為就需要從情感教育入手,通過引導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來。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情感的生成也需要在外因的激發下才能實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空間中,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往往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過于簡單直接,至于答案呈現的就更為簡單直接。這種跳過情感生成醞釀過程的教學方式必然會產生很多的負面效能。尤其是在當前的學生群體中,家庭教育方面往往也存在很多的情感問題,這種沒有情感碰撞的成長過程只會讓他們與教師、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有極大的代溝。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的展現出語文學科的優勢,通過為學生提供充滿情感的情境,進而有效的解決學生的情感缺失問題。在課堂的教學中,我們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將學生帶入教學的情境中。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應注重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努力搭建溝通的橋梁,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信任我們。我們根據文章的不同內容及不同體裁,可以選擇講故事、聽音樂、看視頻等手段,營造氛圍,做到“以境育情”。如學習《木屐》這篇課文時,我就從自己的父親說起,他的出身、經歷,特別是他被病痛折磨的最后幾年。雖然我沒有用華麗的語言講訴,但當時的課堂特別的安靜,學生們都靜靜地注視著我,認真地傾聽。隨后,他們談起了自己的父母,撥動他們的心弦,敞開了他們的心扉,也讓我們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了解他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我想我們的學生應該會明白,老師是用自己最真實的體會告訴他們要學會珍惜。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不要把擁有的“愛”隨意的揮霍,等到失去才后悔,讓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在“看似無意”卻“有意”的將思想情感教育溶于語文課堂,“潤物”于“無聲處”。
中職學生雖然有互聯網信息技術做支持,能夠在生活中搜集豐富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并不都是可以帶給學生正面影響的教育信息。可見最適宜充當教育資源的還是我們手中的教材。在引導學生的情感時,我們不妨從教材資源入手,與學生一起研究“字里行間”中情感元素,一次次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我們的語文教材,提供了許多的教學資料,可以說是教學活動的“基石”,所以我們應當要活用教材,要讓教材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運用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素材,讓學生品味作品字里行間的韻味,培養他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意識。例如,在教學《哦,香雪》這篇課文,我讓學生敘述故事發生的背景、情節,也讓學生體會主人公香雪在那樣艱苦條件下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改變落后追求幸福的強烈愿望。接著,再回顧我們今天的學習環境,把我們同學的學習態度與之對比,這樣不僅激發他們的幸福感,同時讓他們明白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總之,在教學中,要因課制宜,因勢利導,要挖掘出作品中人性的光輝,使我們的學生受到熏陶,形成體驗,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1]。
情感也是一種生活體驗的整合。在引領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課堂、校園需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空間進行鏈接,進而讓學生能夠產生一次次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存在不足,可是正因為有這些不足反而會讓中職學生需要獲取成功感,這種對接生活的教育方法會讓中職學生生成更強的參與感、成功感。如,植樹節、端午節、母親節、父親節、建軍節、國慶節等等,當這些節日到來之時,就可以告訴學生這些節日的由來,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深意,傳播正能量,當然有些也可以讓學生付諸行動。比如,母親節要求學生為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體會親情的可貴;植樹節帶他們去種植樹苗,體會自然的美好;清明節帶他們去瞻仰烈士墓,體會生活的幸福等等。這樣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體驗到人生的精彩,升華自己的情感認知,樹立自己對未來的信心,讓自己健康茁壯成長。所以,語文課堂也是學生的德育陣地,可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可以接受教師的指導,還能夠產生個性化的見解,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體驗,他們的個性化見解會逐漸變得成熟,進而生成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2]。
綜上所述,在引領中職學生實現優化成長的過程中,語文學科仍然是主科,而其成為主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從內在開始不斷地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