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芳
(重慶市豐都縣名山街道中心小學校 重慶豐都 408200)
小學階段的主要教育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習慣養成教育,小學生還處于啟蒙期,他們需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見識”、“認知”。作為小學數學教育者,我們可以給學生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讓學生能夠在“理性”的視域中審視生活,此時生活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一道道的“應用題”,他們會在搜集數學信息的過程中,同時收獲更多的生活感知,做好積極地內在與外在的建設。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試目標”的實現只是一種表象,對于學生的內在塑形,讓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認知更為重要。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才能發揮出學科優勢對學生實現習慣養成教育呢?
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共識,但是,課堂教學的教育價值無法被取代這一點也成為了人們的共識。作為小學數學教育者,如何才能應用這短短的幾節數學課給學生最大的影響呢?我認為,要想實現高效化的課堂教學目標,并不是要讓教師成為“明星”,而應該是讓學生養成先學習慣,讓課堂成為他們展示自我和同學積極溝通的平臺,讓學生和教師成為同盟者。而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學生的預習要能夠深入分析,從而對于課堂教學方案能夠做出一定的修改與調整。教師在學生預習之前要能夠給予他們一定的預習引領,可以為學生提供預習導學單,這樣必然能夠為學生明確預習的目標,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漸養成預習新知的良好習慣,同時為教師自身的課堂教學實施進行良好的鋪墊。
課堂短短幾十分鐘里,學生的身份定位之一就是“傾聽者”。即使在我們不斷地構建生本教育空間時,“傾聽”仍然是最主要的環節。當然,“傾聽”也是一種良好的能力。作為小學數學教育者,我們自己講的“天花亂墜”而學生完全不在狀態,課堂教學效果也不會好。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提升聽課效果,讓學生能夠擁有聽的能力和習慣。如學生不能夠養成好的傾聽習慣,上課時走神的話,學生就很難聽懂老師所講的知識是什么,同學發言的內容是什么,這樣,學生自然就不可能掌握好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學生是否做到認真傾聽,不僅體現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是否感興趣,更體現了教師的課堂魅力。能夠進行認真傾聽,傾聽教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真正參與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同時也便能夠活躍自己的思維,讓數學學習更加有效。
不斷地思考是數學教學的特色,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只有不斷地讓學生思考,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小學生才能學好數學知識,才能夠擁有轉型為數學學習者的基礎。在實現思維習慣養成目標時,我們可以從三點入手:(1)設懸激思,教師要能夠針對學習素材的關鍵詞語為學生設置思維懸念,讓學生能夠對于學習內容的重點與難點提出疑問,激發他們積極思考,教師也能很好地引領好學生提出適合于本節課所能探究的有價值的問題。(2)情境激思,教師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要能夠依據學生的學習心理與認知特點,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能夠激發思維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得到啟發,從而能夠生成一定的數學問題。(3)行知促思,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并非都是對學習文字素材的直接感知,往往要讓學生能夠經歷實踐、親身體驗,在具體的操作行為中獲得體驗與感悟,從而能夠進行合理的問題思考與解決。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能夠從學習素材的重點與難點內容出發,積極地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的情境,通過一定的活動體驗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長期堅持,逐漸養成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1]。
課堂教學的優勢就在于給了學生一個群體活動的空間,學生不僅僅可以求知,還可以進行情感共鳴、思想融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喜歡這樣的平臺,他們能夠在開口說的過程中,全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小學生還不會“自我掩飾”,他們可以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更多的接受信息、更多的增長見識。當然,要想讓學生擁有開口表達的能力,還需要教師進行專業的引領。如在學生的錯誤習題中,教師要能夠耐心地聽取孩子提出的問題,積極鼓勵學生能夠提出疑問,在學生的問題提出后,教師要能夠細心地給予指導解決。當然,在學生的質疑中教師要能夠尊重孩子,嚴肅而又正確地對待,切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厭煩地進行口頭打擊。當然,表達并非就是質疑性表達,更多的還是讓學生能夠進行數學學習的思維理解性表達,比如,讓學生有條理地說出簡便計算的過程、說出應用題的解題思路、討論數學問題糾正別人錯誤時的語言表達……質疑,可以讓學生能夠從心中釋放自己的疑惑,從而更好地進行知識理解;表達,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語言思維,從而能夠讓學生的智力得以提升[2]。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從“小”處入手,為學生做好多個方面的啟蒙,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展現出數學學科的優勢,促使小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科的知識魅力與應用價值,進而讓小學生能夠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