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長慶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69團中學 新疆 835312)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當中處處有科學,當學生留心觀察,會發現科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但在當前的許多小學科學課堂之上,教師對于科學知識的講解偏重于理論化,使原本應當妙趣橫生的小學科學課堂變得讓學生沒有興趣,覺得科學知識太過高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之下,教師應當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觀念,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的思維發展水平和興趣傾向,尋找生活化的切入點,并讓科學知識最終回歸于生活。
教師在開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之前應當做好相關的課堂導入,以便學生快速地記起之前所講的知識內容,從而為接下來的知識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即導入的知識內容要貼近日常生活并具有實踐性,這樣就方便在教學結束之后組織一些相關的生活化實踐活動,進而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另外,之所以在導入環節就運用生活化教學,也是出于對教學效果的考慮,好的導入可以為學生接下來的知識學習做好準備。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
如在進行“陽光下的影子的變化”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我可以在戶外展開課堂教學,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影子,親身感知影子的變化情況。在該課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預習,之后再帶學生到戶外進行實踐探討。借助這種戶外實踐的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互動,而且有助于學生在交流學習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減輕其學習壓力[1]。
小學科學教學中,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主,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主動融入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在講授“水沸騰了”一課時,可以創設一個“某某喝水”的情境:小明想要喝水,可是媽媽剛把燒水壺放在爐灶上,并告訴小明要等到水沸騰以后才能喝。小明很苦惱,不知道水燒到什么程度才是沸騰。你能幫助小明嗎?小明還邀請大家一起等待水壺里的水沸騰起來,觀察涼水加熱至沸騰時會有哪些現象和變化。通過這樣的情境設置,學生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見到水沸騰時有氣泡在水面破裂,同時也會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現象是自己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對水沸騰時究竟有哪些變化提出疑問。同時,教師在這一情境設置中給學生布置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提示學生水在加熱時,會產生一些現象和變化,讓學生在科學活動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觀察[2]。
小學科學以實踐探究活動作為學習的重要方式。目前,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有些學生為了探究而探究,將完成活動記錄單作為探究活動的目的,停留于表面現象,缺乏思考和研究。為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可以設計基于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活動,將探究活動與實踐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夠聯想到科學課上學習過的知識,進而使用科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如在學習“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哪種材料的餐具適合小朋友使用。教師在準備好四種不同材料的餐具以供學生觀察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常用的餐具帶到課堂上,讓學生分辨出自己日常所用的餐具是用哪種材料制成的,在使用過程中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可以如何改進。讓學生在了解材料特點的同時,展開思考,如何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改善生活中餐具的缺點[3]。
教師不能將科學學習禁錮在教室之中,應該引導學生去生活中觀察和探究,在生活中親歷科學和發現科學。
如在“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一課中,我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情況需要通過光來獲取熱量,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為了獲取更多的熱,人們在生活中會做哪些事情。通過對這個話題的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科學發現,甚至有的同學還會反向思考——怎樣在不需要熱的情況下減少熱量的吸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其實就是由教師基于教學目標的指導,將教學過程中的導入環節、探究環節以及拓展環節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能夠自覺思考,保證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延續性,將科學學習延伸至課堂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理論知識源自生活實踐。教師在進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在聯系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展開課堂教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喜愛,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而且有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理論知識,從而強化其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和掌握,提高其科學學習能力,促進新時代小學科學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