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祥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光明中學 寧夏石嘴山 753000)
德育在于強化學生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放松學生身心,緩解學生外部壓力,進而讓他們保持良好心態。雖然從工作側重點來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兩者都是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在內外部環境的作用下,高三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斷出現,只有實現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才能推動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發展,才能讓學生以健康的心理狀態進入到日后的學習和考試中來。文章立足高三學生,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出發,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入說明。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讓我們認識到了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未來社會中,人們不僅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更要有能夠承受內外部壓力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培養有知識、有道德的專業人才,更要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如此才能讓他們更好的應對社會的千變萬化,才能為推進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如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要求我們加強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1]。
面臨高考,高三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極大,為此在開展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規律、學生身心特點出發,開展針對性教育,唯有如此才能推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提升,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知識層面的拓寬,學生的認知、情感也在提升,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需求,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而如若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則可以緩解學生壓力,讓學生以健康心理進入到學習中來。所以教師要注重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以豐富高三德育教學內容,拓寬德育教育方式,以推動高三德育教育的有序開展。
教師對教學課堂的順利開展起著主導作用,要想實現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要想實現兩者結合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師就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保證德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同時,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責任。一個教師的道德修養、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教師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密切接觸者,由此決定了教師對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影響。所以學校要注重高素質、高能力教師隊伍的建設,并為教師的學習、發展提供機會,力圖通過這一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為學生的全面提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學生年齡、閱歷的增長,他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教師只有加強自身的學習,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以自身專業知識加強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才能推動高三學生的有序學習和生活[2]。
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同樣是教育氛圍構建的有機部分,學校只有基于自身情況,有效整合校園文化環境,并積極創設良好文化,才能緩解學生過重的心理壓力,才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進而推動高三學生更好的發展。一般情況下,高三學生處于青春中后期,面臨高考和各種生活與學習負擔,教師只有重視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塑造,才能推動他們的個性發展,才能讓他們以健康心理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有效提升高中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另外,教師要鼓舞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以此鍛煉學生合作、管理等能力,進而促進高中生身體、心理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發展。
在學生的整個高中生涯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而社會實踐活動則是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建實踐活動,并將德育內容有效融入到實際活動中去,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促進學生良好道德情操的發展,推動高中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組織大家開展體育運動會、歌唱比賽等,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緩解他們高三學習的壓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與此同時,教師也要注重通過課外活動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透過活動對社會和生活有全面的認識,進而推進高中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推動下家校合作越來越強,從某種程度來看家庭教育為學校教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高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心理發展,作為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比如當學生成績下降產生不良情緒后,家長要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所想,并并通過引導提升學生敢于承擔錯誤的良好品格;就老師來講,要通過和家長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居家學習情況,以改進自身的教學,并通過家長座談會、網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加強家校合作,關注學生心理發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才能推動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將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發展的需要,只有實現兩者的結合才能增強學生心理素質,才能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才能為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