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華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第二小學 廣東五華 514423)
語文是小學階段教育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了閱讀、寫作、識字等多樣化的內容,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夯實了學生的文化基礎,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近年來,小學語文教師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自主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主動研究課外閱讀的內容,了解到課外閱讀內容抒發情感的方式[1]。
在小學階段,有的語文教師過于重視教材內容的講解,帶領學生閱讀教材的內容,分析教材文章中所涉及到的情感,忽視了課外閱讀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有的教師并沒有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沒有帶領學生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使學生只是局限于卡通、漫畫等課外閱讀當中,形成較窄的閱讀面,卻無法形成較高的課外閱讀能力,逐漸對課外閱讀喪失了興趣。
在小學階段,部分語文教師沒有明確課外閱讀的目的,對課外閱讀教學形成了錯誤的認識,認為課外閱讀只是教學的附屬品,其內容主要以消遣娛樂為主,缺少對課外閱讀教學重要性的認知。同時,有的教師沒有針對課外閱讀教學創建出完整的教學計劃,只采用較為隨意的教學方式,逐漸使學生對課外閱讀喪失興趣,未能形成強烈的課外閱讀意識,無法主動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
小學生常常面臨著沉重的作業負擔,被繁重的作業占據了大量的課外時間和精力,缺乏固定的自主閱讀時間。學生在作業少時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在面臨眾多作業內容時就容易忽視,沒有形成系統的課外閱讀習慣,從而影響到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提高,限制了他們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合理地選擇課外閱讀的資料,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引入眾多趣味性的課外閱讀資料,引導他們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使學生自主課外閱讀當中,自主分析課外閱讀的本質內容。教師積極利用網絡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帶領他們從網絡上找尋到感興趣的課外閱讀內容,使學生自主選擇出適合自我的閱讀資料,在閱讀資料過程中逐漸增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識,逐漸形成較高的自主閱讀能力[2]。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美食》這一章節內容時引入《人間至味》《和食十品》等課外閱讀書籍內容,帶領學生閱讀《舌尖上的中國》書籍內容,引導他們分析中國美食的獨特之處,帶領他們了解各個美食的做法,使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感受到中國美食的色、香、味,真正愛上中國美食,從課外閱讀中了解到更多與中國美食相關的內容,進而激發學生對“中國美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閱讀效果和質量。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積極分析學生的閱讀興趣,明確他們所感興趣的課外閱讀內容,從他們的興趣角度出發引入眾多有趣的課外閱讀方式,進而調動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樂趣所在[3]。例如,教師在講解《猴王出世》這一章節內容時積極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外閱讀書籍,比如《西游記》、《美猴王》、《大鬧天宮》等書籍,以這些課外書籍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外閱讀活動當中,自主分析猴王的生平經歷,明確猴王的性格特點。
小學語文教師積極引入大量的閱讀素材,以閱讀素材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擴展他們的閱讀面,使學生逐漸對課外閱讀充滿興趣,自主研究各個閱讀素材的本質內涵,分析出各個閱讀素材背后所蘊藏的情感。學生應當不斷地豐富自我的閱讀面,閱讀大量的課外素材,才能掌握到閱讀的技巧,明確每一篇文章的寫作方式,進而形成較高的審美能力。
故事是課外閱讀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在課后常常閱讀的內容。教師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將故事教學方法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利用生動有趣的課外故事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他們課外閱讀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參與到故事閱讀當中,主動分析故事情節的精妙之處,情不自禁地閱讀文章的內容[4]。例如,教師在講解《魯濱遜漂流記》時積極引入與之相關的課外閱讀內容,帶領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分析出魯濱遜所經歷的事件,引領他們思考魯濱遜所遭遇的事情,使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增加對“魯濱遜”人物情感的理解,真正享受課外閱讀的樂趣。
學生只有享受閱讀的樂趣,才能真正投入到課外閱讀當中,自主閱讀課外閱讀的內容。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積極帶領學生閱讀課外文章內容,引領他們投入到課外書籍閱讀當中,給予他們更多自主閱讀課外文章內容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從課外閱讀中掌握到閱讀的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