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蘋
(重慶市武隆區長壩中學校 重慶武隆 408529)
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探究性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能力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探究性學習方法進行教育工作時,需要教師的引導,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此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知識理解能力提升。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學情,設計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學習,分析教材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對知識的學習效率也存在一定的差異[1]。利用問題探究教學時,需要設計有層性的問題,避免因問題過難而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
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內容教學時,教師應做好教學準備,了解這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難點知識,并圍繞此設計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在引導下探索學習,在探究中掌握理論知識,了解蛋白質的本質。該內容要求學生掌握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其中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教學重難點內容。課堂活動中,為學生提供2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了解教材內容,使其對基礎知識產生初步的認識。當閱讀結束后,與學生互動: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聽過蛋白質,它一般會在什么地方體現出來。學生1:很多食品中都有蛋白質,如牛奶、雞蛋、豆腐。教師:那你們知道蛋白質的作用是什么嗎?學生2:補充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教師:說的不錯,實際上,不僅動植物內有蛋白質的存在,在我們人體中也有蛋白質,那你們想不想了解人體中蛋白質的相關信息。這時教師可以直接引出概念,將蛋白質在人體中存在形式、功能體現出來,讓學生對此形成基礎知識結構。當基礎教學后,提出以下問題:第一,觀察課本中的幾種氨基酸結構,他們有什么共同特點?第二,蛋白質作為生物大分子,由多各氨基酸構成,那么這些氨基酸是如何構成蛋白質的呢?第三,有很多不同類型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是否相同呢?確定問題后,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結合教師講述的理論知識,分析蛋白質的組成特點與構成形式,真正的了解蛋白質在人體中的作用,發揮的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素材、互聯網資源進行拓展教學,將教學資源與課本知識充分結合,引導學生探索學習[2]。這一探究學習方法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意識,使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提升對生物學習的重視,提升課本學習效果。探究學習過程中,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學習感受,探索新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能夠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使學生能力發展。在資料探究學習中,教師的任務就是提供資料,提出問題,傳授學習思路。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提升資料分析學習有效性。
例如,進行《細胞的癌變》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真實的案例,讓學生結合案例分析癌變的過程,了解細胞癌變對人體的影響。材料:2019年9月,當時51歲的李開復對外宣稱他患有淋巴癌,之后她回到臺灣接受治療,而且對外界表示疼痛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要去學會選擇用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經過一定時間的治療,到了15年6月30日的時候,最近兩次檢查都已經看不到腫瘤了。材料展示后,對學生問道:同學們,在他患病的過程中,細胞是如何變化的?外界的治療,真的能夠是癌細胞消除嗎?對此你們由什么看法。然后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結合教材內容,對這一材料進行分析,并思考細胞癌變對人體正常生活的影響。通過材料的運用,夯實學生學習基礎,提升學生知識運用效果,促使課本教學活動順利實施。
高中生物課堂活動中,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增加課堂互動的效率,為班級學生、教師提供互動平臺,提升教育工作效果。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表現,將熱愛學生與學習積極性差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以保證課堂氛圍的活躍性。學生分組后,則設計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互助的方式進行探究,思考教材內容[3]。該方法的運用,增加學生探究學習深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經驗與技巧,無形中提升教育工作質量。
例如,進行《有絲分裂》內容教學時,基礎知識教學后,就學生課堂表現及教學重點,提出有絲分裂有什么特點,和減數分裂有何不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究,結合以往學習的知識,進行討論,總結兩者的異同,并以直觀的方式體現出來。通過合作學習,提升學生基礎知識學習效果,提高學生探究學習質量。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意識。課堂教學中,利用資料探究、合作探究與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生物學習能力,促使教育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