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芳
(重慶市酉陽縣酉州中學 重慶酉陽 409800)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通常將知識大量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對其德育素材的挖掘和利用,雖然學生的考試能力較高,但卻沒有將歷史課程的育人作用進行發揮,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要堅持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和歷史教材,對學生實施全面的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具體該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呢?下面筆者將根據自身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對具體的德育滲透路徑和方法進行介紹。
通過調研活動發現,目前很多初中生和家長都十分看重考試成績,對道德品質等方面的關注度不夠。再加上現在家庭條件的提高,每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比較少,這些孩子在家庭中都處于嬌生慣養狀態。多方面因素的存在,使很多初中生都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在考慮任何事情的時候,第一個考慮到的就是自己,并不會為他人考慮,同時,任何一點苦都吃不了,也不尊老愛幼、師長等,打架斗毆現象頻發發生,沒有社會責任意識等[1]。這些都已經表明當代初中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不夠全面、深入,所以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要將之設定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將之與日常各學科教學結合起來。作為新時代的初中歷史教育者,必須要明確自身肩負的德育教育職責,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對學生實施全面、系統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能讓學生將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繼承下去,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全面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難以滿足德育滲透的要求,所以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為德育教育的順利滲透做好準備。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出發點進行德育教育設計,將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歷史話題等引入教學中,讓學生們參與到對其人物身上優缺點的分析中,對其優秀品質進行歸納,說說自己需要學習哪些品質,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知識的有效學習,又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目的。
比如在教學《鴉片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林則徐虎門銷煙這個完整的故事進行搜集,讓學生分析林則徐虎門銷煙行為體現了怎樣的品質,讓學生們在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對林則徐的愛國精神進行感知,并將之作為自己的榜樣,向其進行學習,實現對學生的德育滲透。當然,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品質,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情,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逐漸改變自身不良習慣,促使學生品德的提升。
以往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常采取口頭說教的方式,使德育教育缺乏感染力,影響了德育滲透的效果。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單一、乏味的德育滲透方式,將具有感染力的多媒體教學工具引入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直觀學習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強化初中歷史德育滲透效果[2]。
比如在教學《近代科技與文化》內容時,教師可以對教材的隱性素材進行挖掘,將我國著名科學家的人物傳記引入教學中,如《鄧稼先》《袁隆平》等,將搜集到的紀錄片、影視作品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他們為了國家的發展而不顧一切的愛國情懷。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驗此種愛國情懷,教師可以選擇視頻中的片段,讓學生對其進行角色扮演,在扮演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與初中歷史德育教育的融合,能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讓學生從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代初中生的壓力較大,很容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這將會影響德育教育的滲透效果,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具有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要利用歷史教材中的素材,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以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德育教育的滲透效果。
比如在教學《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威靈頓戰敗后觀看蜘蛛結網的故事后大勝拿破侖的事例詳細的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從中總結一個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并由此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和實際生活,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失敗時應該如何做,在學生互相分享觀點和建議的過程中,主動從失敗滋生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中走出來,并堅持不懈的學習,直至成功。通過這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高度,讓其朝著健康快樂的道路成長。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各學科教學的根本,尤其是對于歷史這一門人文性較強的課程,更應該堅持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將之融入每一節課的教學中,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另外,在向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及時對其進行疏導,為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保駕護航,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讓其獲得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