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敏
(重慶萬州高級中學 重慶萬州 404000)
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歷史資料的運用,利用此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歷史資料分析學習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方法。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科學滲透史料,提升教育工作質量,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采用灌輸教學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將歷史資料分析方法直接告訴學生,忽略學生自主學習[1]。這一教學方法的運用,雖然可以夯實學生學習基礎,但是無法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真正的掌握歷史資料分析方法。在課堂教育中,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創新,融入更多新的教學手段,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課堂教學順利實施。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運用意識較差,一般會利用教材內容進行史料教學,缺乏教學資源豐富意識。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學資源拓展途徑逐漸增加,為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提供更多便利。若課堂教學中,仍以傳統課本知識為基礎,而不進行教學資源拓展,則會影響學生歷史能力發展,不利于教育改革創新。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若想提升學生歷史資料分析能力,夯實學習基礎,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融入新的教學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同時豐富教學資源,借此講解歷史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方法創新的方式,提升史料教學效果,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提升學習積極性。高中歷史內容包含的內容比較多,不僅有中國古代、近代的歷史,還有西方國家的歷史內容[2]。很多高中學生對我國的歷史了解較多,對西方歷史知識的了解比較薄弱。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會因為無法理解課本中的歷史知識而產生抵觸的學習情緒。通過歷史資料的運用,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理解課本知識,掌握知識應用方法。
首先,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在史料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分析史料信息,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理解理論知識。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運用,調動學生合作討論學習意識,提升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效果。例如,進行《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歷史資料進行拓展教學,讓學生了解更多與秦朝有關的信息。課堂上,為學生出示一則材料,引導學生與相鄰的同學一同討論,說出自己的理解。如《漢書·武五子傳》: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矣!展示資料后,則引導學生就資料內容及課本中關于秦朝統一的內容進行討論,思考秦朝滅亡的原因。
其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活躍學習氛圍。史料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多種不同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在直觀教學資源的輔助下,了解歷史知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為例,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在視頻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成立時人們的激動感受。當視頻展示后,則引導學生對中國成立后的發展進行分析,思考中國是如何發展成當前良好的狀態。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提升史料教學的直觀性,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與發展。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歷史資料的運用,借此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效果,讓學生意識到歷史學習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重要的是素質與能力的提升。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創新歷史資料收集途徑,加強對文學作品、歷史圖片、地圖等信息的收集,根據教材內容合理運用,以此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提升課本教學有效性。互聯網中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是豐富歷史教學資源的重要媒介[3]。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資源,選擇適合的歷史材料,進行針對性教育,以此保證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進行《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毛澤東同志的詩作為歷史資料,利用此引導學生結合文章體會革命戰士為了民族自由所付出的努力。如《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出示資料后,則引導學生就詩詞內容,現象革命戰士所經歷的一切,感受民族團結發展的不易,并因此形成愛國情感與民族自豪感,以此提升歷史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提升對史料運用的重視,創新史料收集途徑,改變傳統說教式教學方法,提升歷史教學效果。通過史料的運用,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歷史對民族發展的意義,形成歷史核心素養,為歷史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