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善乾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鴻圖中學 福建大田 366100)
初中歷史單元復習不能沿用以往的機械式記憶方法,要根據單元復習特點、知識點關聯探索有效的復習方法,以將散落的歷史知識點構建成完整的體系,以實現學生的科學復習,并有效提升歷史單元復習效率。
通過對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歷史知識排列分為三大板塊:一,中國古代史;二,中國近代史;三,中國現代史,然后設置單元。在歷史復習課上,雖然教師會融入課本以外的知識點,但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壓制、受到歷史教材的限制,學生無法全面掌握歷史事件。而且在單元復習中,一個專題會涉及諸多內容,難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系統的掌握,而混淆歷史時期、混淆人物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初中歷史試卷氛圍填空題、選擇題和綜合題,填空題考查的是學生基本記憶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選擇題和綜合題的考查難度就有了提升,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比如如下的一道歷史題:1988年,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漢內斯.阿爾文曾說:如若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指的是:A.“仁”和“德治” B.“兼愛”和“非攻”C.“無為而治” D.實行“法治”。這道題目不僅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初中生之所以出現知識混淆的情況,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練習,所以在單元復習課中設置綜合性習題一來可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二來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另外,通過對初中生答題情況的分析發現,部分學生在答題中存在不能有效審題的問題,進而導致選擇錯誤。
通過對歷史試卷的分析發現,在問題解答中出現錯別字的學生大有人在。學生出錯地方一方面是生、冷僻字,另一方面是學習中的常見字,無論是哪一種都降低了答題的準確度,丟了分數。
歸類法是單元復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將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歷史事件按照規律集中歸類、整理,方便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記憶。比如將歷史中的改革事件,按照朝代、性質、成功與否等進行整理、歸納,并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給學生視覺化的記憶,進而輕松把握知識點的關聯。
結構梳理復習法即學生對凌亂的知識進行梳理,整理出頭緒。也就是基于單元歷史內容進行總結,在開展系統復習之前,先在自己腦海中構建大致框架并以圖表的形式展現出來,讓人一目了然的了解單元知識概況。唯有如此,學生在單元復習中,才能做到了然于胸,才能分清重難點知識,才能有序的完成復習,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自己的復習效果。
在單元復習中,學生要想對所有的歷史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對類型相同的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并學會舉一反三,這樣就可以收到很好的復習效果。比如在復習《鴉片戰爭》的時候,同學們便很快會聯想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等,經過學生的梳理和歸納,學生會發現四大戰爭中的某種聯系,都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嚴重的民族危機,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這種聯想記憶法不僅優化了復習時間,而且深化了學生對歷史單元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幫助學生建立了系統的知識體系,避免在答題中出現錯誤。
連綴成篇復習法適用于時空跨越度很大的歷史事件,按照歷史事件的關聯點進行歸納,最終成篇,這樣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單獨的歷史事件不容易深刻印在學生腦海中,如若以順口溜的方式連綴成篇則可以在提升復習趣味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并牢牢記住知識點[1]。
①明確復習目標
以《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為例,本節單元復習目標為: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要通過目標的設定讓學生明白“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從具體的分析中培養學生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評價人物的能力。這樣的復習導入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全身心的進入到了單元復習中來[2]。
②設置單元復習練習
課堂練習的選擇要以單元復習內容為基礎,要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設置基礎、延伸和拓展題,逐步的對學生進行引領,以在習題練習中讓學生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①具備跨時空意識
所謂的跨時空意識就是橫縱向聯系知識的意識。在單元復習中,學生切勿緊盯著單元內的幾節課,還要通過類比、聯想探尋歷史足跡,把握歷史發展脈絡,進而真正的做到論從史出。
②養成歸納的良好習慣
全憑教師指導開展單元復習不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的有效學習。為此,學生要在平時學習中注重培養自己的歸納習慣,在對不同歷史事件的分析中把握異同點,并在教師的點撥下把握單元復習精髓,以構建起完整的知識脈絡。
綜上所述,基于單元開展歷史復習對學生系統知識的建立、提升學生歷史成績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必須重視起來,在復習中結合學生年齡特征、歷史課程教學特點,總結適合學生復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