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四川省綿竹市孝德學校 四川綿竹 618206)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層面都發生著劇烈的變革,對于小學生的心理而言,也是一種考驗。在目前,我國多部分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小到厭學棄學,大到焦慮抑郁,可以說,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當下小學語文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只有確保學生心理健康,才能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與前進。
縱觀學生發展,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年齡分布在6-12歲,因此,純真、直率是這個階段學生的代名詞,很多學生極易收到客觀環境影響,身心發展容易受到沖擊。同時在小學時期,學生因為社會經驗有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處在萌芽時期,很多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容易被束縛,一旦受到挫折,經常會出現各種突發狀況。而且,在這個階段的學生發展中,學生沖動易怒,對于情緒的表達與宣泄都比較片面,不善于溝通與抒發,如果沒有大人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極易走上錯路,養成殘缺性人格。
伴隨著學生的不斷發展,心理健康其實是一個全員性的問題,每一個小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都必然會面臨。不管是年紀大小,還是學習成績的好壞,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會出現狀況。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同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掃除學生心理障礙,預防學生心理疾病也有一定影響。可以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貫穿于教育活動中,滲透到每一個學科的教學計劃中,每一個教師都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基本規律,在不斷的摸索與研究中推動小學生更好的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為可塑性人才[1]。
身處于小學語文課堂,想要實現心理健康與語文課程的有效結合。首要環節是挑選一個具有良好學科素養和心理素質的優秀教師。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是課堂的引導者與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想要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勢必要在自身層面苦下功夫。只有對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科學有效的認知。才能進一步的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對于教師而言還要有良好的學科素養,可以要在常規授課中聯系教材內容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育作為重點學科,想要實現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會貫通,教師可以將課本內容與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常規課程的開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學內容中,在潛移默化中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下去。
例如,教師在開展《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授課時,這篇文章描繪了昔日燦爛的圓明園被野蠻毀滅的景象,教師可以將課文主旨深度拓展,讓學生在賞析中明確和平與發展的來之不易,讓學生做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在《生命 生命》一課授課時,教師又可以聯系課文內容,深度剖析杏林子的人物形象,感召學生珍愛生命,頑強生活。在“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一句學習中,明確熱愛生命的正確理念。對于教師而言,課本內容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其中價值的傳遞對于學生具有積極影響。
身處于語文課堂,想要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拓展并不現實。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更應該將目光放在語文課堂外,緊抓好課外活動這一陣營,多多開展“以學促思”的閱讀活動以及“互幫互助”的生活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的開展中實現心理健康的又一拓展。讓學生在豐富的課外活動中,感受課外實踐的魅力,養成正確的性格操守[2]。
以“以學促思”的閱讀活動為例:對這一活動的簡單理解,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圍繞課外讀物或者是英雄事跡開展討論,在學生知識的汲取中,拓展良好的道德素養,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具體過程如下: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選擇一門課外書籍或者是人物事例讓學生仔細欣賞。在年紀較小的年級中,可以圍繞PPT等開展討論,而在5-6等高年級,則可以選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讀物進行課外閱讀。以時事“疫情”為例。教師根據課程安排選擇一節自習課作為探索交流課程,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然后在上課之初,通過多媒體像學生展示“抗疫畫面”“抗疫英雄事例”以及“抗疫過程”,讓學生在視頻、圖片的欣賞中,明確疫情的可怕之處。然后教師通過言語引導,問題設置等模式讓學生展開討論。例如,“在疫情中,那個故事對你感觸最深?”“你還有哪些珍藏的抗疫小故事分享給大家?”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溝通與交流。最后層層遞進,向學生闡述如何防疫,如何保證生命健康安全。最后,聯系“疫情時事”,讓學生暢談對于生命的理解與感悟。在這種活動的作用下,學生在活動中心理健康得到發展,對于世界的認知更加厚重。
在這個不斷發展、不斷變革的時代,良好的心理健康對于國家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驅動作用,是確保中國站在世界之巔的重要條件。作為時代下的教師,應該緊抓小學這個學生發展的初級階段,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長久的培育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品質,高尚的道德素養,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