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大莊子小學 甘肅酒泉 735304)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等都在無形中傳遞出實踐的重要性,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夠深刻掌握知識。因此,在農村小學展開研學旅行過程中,不僅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應當深入到實踐活動中,感受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研學旅行形式不僅繼承與發(fā)揚了我國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也是踐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研學旅行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的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中多種元素對于身體具有很強的促進性作用,比如空氣、陽光、花草樹木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人體的神經以及免疫系統(tǒng)等。同時在研學旅行活動中,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將自然轉變?yōu)榇笳n堂,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促使學生在艱苦條件下形成堅忍不拔的毅力,通過實地考察幫助學生有效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環(huán)境,并解答學生的疑問,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研學旅行主要是以實踐性以及體驗性為主要特色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新了當前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具體實踐性活動,帶領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對于農村簡樸以及優(yōu)良作風的認識,并有效落實到學生自身的實踐行動中,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在如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時代,學生接觸電子產品比較多,對于農村知識知之甚少,這是當前學校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通過研學旅行活動,將學生帶入真實情境中,引領學生切身體會到農村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效提升學生的德育品質。
農村文化是一種非文字以及活態(tài)的生存文化,展開研學旅行形式,進一步繼承與發(fā)揚農村文化,帶領學生重新認識農村文化,有效開發(fā)農村文化教育課程,在研學旅行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真正走進農村,有效借助實踐性以及體驗性的研學旅行課程引領學生深入體會農村文化。
通過實際調查了解到大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研學旅行對于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尚未真正意識到研學旅行的傳承作用,部分教師僅僅結合學校的實際要求,召集學生展開一次集體性活動,負責學生的安全,大部分學生對于研學旅行中的游戲環(huán)節(jié)記憶深刻,但是對于農村研學旅行中的其他的文化知識則印象不夠深刻,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尚未真正意識到學生在研學旅行中的主體性地位,對于研學旅行課程認識性不足,同時其積極性以及參與性不高,最終導致研學旅行課程教學實效性不強。
不同的農村地區(qū)有著屬于自己不同的文化,存在其地域性以及差異性,一般而言,農村資源豐富多彩,一旦教師注重其深入開發(fā),合理引導,將會對于學生的學習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并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研學旅行課程,但是在實際調查中了解到,農村的資源尚未被深入挖掘,在農村有著獨特的教育資源,在實際研學旅行課程中,尚未真正挖掘,并展開擴展性知識教學。
在實際的研學旅行課程中,主要是以觀光為主,并沒有涉及實踐中,進行活動創(chuàng)新等活動,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會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性,對于部分區(qū)域尚未深入涉及,導致學生的整體的研學旅行的體驗性不足。再加上農村研學旅行課程教育地點主要是在農村地區(qū),因此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農村,深入體驗真正的農村文化資源。最后則是對于農村德育品質的了解,其農村文化習俗有著屬于自己的特色,并具有較強的參與性,但是在實際的研學旅行課程中,大部分學生對于研學旅行活動則停留在參觀層面,尚未對其展開深入探索,這一點非常值得學校教師關注與思考。
學校應當強化對于研學旅行課程教育知識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全校師生對于研學旅行主題課程的重視程度,學校教師與學生是研學旅行課程的主要實施者與參與者,因此要求學校應當加強對于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宣傳力度,強化對于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認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教師認為研學旅行課程是走一走與看一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們將自己定位為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實施者,實際上,教師也是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fā)者與參與者,學校注重播放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相關教育類視頻,促使學校教師強化對于研學旅行課程教學的認識,并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有效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高效展開研學旅行教育課程。
例如《落花生》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強化對于研學旅行的認識,對于落花生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也應當帶領學生走出去,組織學生進入到實踐中認識花生,近距離觀察花生,了解花生生長環(huán)境以及花生的成熟的果實等,同時,在教育教學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花生的認識,作為教師還應當注重開發(fā)與花生相關的實踐課程,可以帶領學生們開辟一塊種植園,在種植園中每個人負責自己的花生種植,同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正確花生種植方法,提升學生對于花生的認識。
深入開發(fā)家風場館資源,帶領學生共同了解家風知識以及發(fā)展歷程等,場館作為真實場所,為學生的德育以及孝道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真實情景,讓學生在直觀的觀賞中接受教育,同時也成為普及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家風場館則成為了學校研學旅行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之一。家風場館的開設主要是以欣賞性為主,在場館內學生可以欣賞不同的優(yōu)良家風,也可以傾聽講解員對于家風展開詳細講解等,在真實情境中感悟家風,促使德育教育更加具有真實性以及教育性。因此,在具體展開研學旅行課程教學中,具體借助家風場館資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內容,促進學生優(yōu)良品德的深入發(fā)展。
例如《慈母情深》教學過程中,當教師完成了課程教學任務之后,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綜合利用研學旅行教育形式,一起走進家風家訓館,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在家風家訓中學生可以看到左宗棠的嚴厲家風,從讀書做人,先要立志到嚴定家規(guī),出淤不染,最后到嚼得菜根,百事可作中感悟左宗棠嚴謹家訓,同時也是在這樣嚴謹家風的影響下,才成就一代名人。再次進入到曾國藩的大隱隱于市的家風,從家庭歷史中了解其清廉家風,感受勤儉自持,不可貪奢,最后到潔身自好,感悟曾國藩得失家訓,體會曾國藩成長環(huán)境,往往也是因為清廉家風為曾國藩鋪就了功成名就之路。最后進入到林則徐恪守儒道的家風,從志存高遠、慎守儒風,進入到明鏡高懸,最后到嚴格自律、勤儉持家的家風,感悟林則徐忠貞品質形成的環(huán)境,在家風家訓場館中感受名人嚴謹家風,并逐步影響學生,引領學生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改革若干意見中明確地以教育為本以及安全第一的原則,構建學校教育研學旅行教育體系。因此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對于農村小學階段的研學旅行則注重開發(fā)本地教育資源,因此學校善于將農村教育資源融入課程體系中,深入挖掘農村沙土資源,將沙土資源與小學教育課程內容相結合,創(chuàng)新課程教育形式,進一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并在深入教育活動中體會實踐性知識,有效形成研學旅行教育特色。
例如《鄉(xiāng)土畫家》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考察鄉(xiāng)村沙土資源,帶領學生走進沙土,讓學生提前繪制好相關圖畫,其中包含愛我中華為主題的圖畫,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發(fā)揮,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尋找一張硬紙張,在上面作畫,之后利用膠水描一遍輪廓,之后將紙張埋在沙土中,再次打開紙張之后,一幅精美的“愛我中華”沙土畫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形成愛國情感,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深入其中,掌握更多實踐知識,促進學生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
在當前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是學校展開研學旅行主要形式之一,因此研學旅行課程在深入展開的過程中,應當能大力開發(fā)體驗性活動項目以供學校選擇,在實際研究中了解到大部分博物館中的研學旅行課程內容的實施與博物館的開放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部分博物館會綜合性考慮安全性以及積極性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尚未完全開放與科技相關的活動項目,僅僅停留在欣賞層面。因此在有限的博物館空間內,學生能夠深層次體驗的活動項目過少,內容有限,無法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博物館基地的設計不僅從經濟性進行分析,同時也應當注重從教育性以及公益性等多個視角展開分析。博物館教育基地中應當注重深入挖掘可供體驗的項目,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xiàn)直觀的實景場地,讓學生認識航天設計整個過程,并輔之以專家講堂以及體驗日志等深度體驗性活動,有效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例如《軍神》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弘揚航天精神筑夢飛天之旅”研學旅行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目的在于有效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呈現(xiàn)我國航天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成就,并有效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以及頑強拼搏的精神,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東風基地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在活動中,首先帶領學生參觀烈士陵園,并為烈士們獻花籃,共同緬懷烈士們的豐功偉績,之后帶領學生參觀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博物館,在博物館中重新溫習在中國科技人員的艱辛奮斗歷程,之后深入到實踐,帶領學生參觀酒泉衛(wèi)星基地發(fā)射塔,擴展博物館的參觀范圍,促使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受當時的衛(wèi)星升天的震撼,了解基地廣大官兵扎根戈壁,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講解員一一為師生們講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參觀完畢之后,要每一位學生寫參觀感想,深化學生的記憶,并讓學生們將整體的參觀感受寫下來,有效踐行愛國理念,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報效祖國。
在教育教學中要想有效落實研學旅行教育實踐性,應當綜合性應用當前學校已經擴展的教育課程、多樣化農村教育資源,充分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全方位參與到研學旅行課程教學中,有效突破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組織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學習與體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