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甘肅省嘉峪關市建設路小學 甘肅 735100)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愿望的人。”由此可見,對于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之外,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小學階段的班主任自然要承擔起這項工作的重擔,通過對于班級的管理工作的開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和學生共同適應社會,面對社會中存在的情況增加對于學生的了解,學生平時都會在網絡中接觸怎樣的環境。對于網絡環境中好或者不好的外界影響要積極地和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知道自己日常接觸的環境是否正確,讓學生正視外界環境的影響。通過合理的引導和教育減少學生在網絡環境中受到的不良影響,把更多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帶給學生。要想管理好學生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深入了解,要想了解學生就要走入學生當中去,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進行深入的思考。
例如,學生到了較高的年級大多數家長為了聯系方便都會給學生開始辦理學生個人的手機號,給學生配手機了,很多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之后會經常玩游戲或者沉迷于社交娛樂軟件。作為小學階段的班主任而言,除了在學校需要對學生手機使用情況按照學校要求進行監管,班主任更需要了解學生平時拿手機最常干的事情是什么,最常用哪個軟件,最近流行什么游戲。可以提前和家長進行溝通,要是給學生辦理手機卡之后需要及時向班主任進行報備,班主任通過在社交娛樂軟件中搜索學生的手機號,來對學生加強深入了解。通過閑暇時間,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態和在網絡中接觸的都是什么環境,提高對學生沉迷網絡的風險把控。作為班級的管理者,班主任可以給學生分享一些積極向上的內容,例如紅色電影,或者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
在班主任了解網絡、了解學生的同時,對于學生也可以進行積極的教育,通過班主任的講解和詳細說明讓學生明白如何區分網絡環境中的負面影響,如何看待這些負面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在發育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面對目前復雜的網絡環境,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學生站在一起,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并時刻提醒著學生在網絡中應當如何正確判斷。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階段,除了要保證學生的良好的學習之外,班主任更重要的任務是關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成長階段都能有老師的陪伴。班主任和學生的溝通不能僅限于學生在校期間,更多的是應當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班主任的存在。不僅能夠增加學生對于班主任的信任,同時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到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導。很多學生在學校期間是一種狀態,回到家之后在父母的溺愛之下又是另一種狀態,在學校期間可能對于同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但是在家庭中很多時候認為和家長非常熟悉,很多時候不懂得如何和家長溝通。利用網絡環境的便利可以拓展班主任和學生溝通的渠道,讓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感受到班主任的教育,保證學生無論是在學校的生活中還是在家中都能夠近距離地和班主任進行溝通[1]。
對于學生整體,班主任可以通過在互聯網中建立屬于班級溝通使用的群,同時可以為同學之間提供一個溝通的途徑。班主任在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中不能過多地干涉,讓學生在平時聊天的時候默認班主任的存在,通過觀察學生相互之間的共同溝通,班主任可以通過學生日常的狀態觀察,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個人的了解。同時作為班級共同擁有的群,班主任可以把班級內的相關規定和學習制定的相關新規定第一時間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沒有回到學校學習狀態的時候就對學校內的情況和相關制度第一時間有一個了解。假如學校新制定了一個新的日常行為規定,班主任要是在學校通知班級內的學生,很多學生在第一時間沒有對相關規定進行思考和理解,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都不能把規定完全地記住,很容易導致學生會在觸犯相關規定之后才能正確地理解認識到問題。通過班級群內第一時間的分享,教師可以把相關規定第一時間傳達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第一時間通過文字的形式接觸到這些新的規章制度或是行為準則。讓學生對規定有一個自己的思考之后,班主任利用在平時傳達相關規定的時間加深講解,或者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相關的解答,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就能夠熟悉認可相關的規定。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便利,不僅是個人的生活之中,也可以利用便利條件幫助班主任進行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通過對網絡的合理利用,班主任可以不把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全部壓縮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可以把對學生的管理放到生活中的隨時隨地,讓學生和班主任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地相互接觸。不僅提高了班主任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了解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同時提高了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對于學生管理往往不是憑借班主任就可以完成時事情,更多的是家庭和學校的相結合才能夠提高對學生的管理,班主任和學生家長溝通和統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在家庭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多學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惰性思想作祟的情況下會出現在學校的事情不和家長說,然后回到學校中又去敷衍老師。很多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事情就在學生的敷衍下不了了之。傳統教育模式下班主任或者關鍵的任課老師都會對學生進行定期的家訪,和家長溝通學生的日常狀態,針對于不同學生不同的情況制定相關管理策略。家訪是非常有效的和家長溝通的方式,但是效率過低,一般情況下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班主任才能了解到班級的每一個學生,同時對于改善學生情況可能因為方式不便利缺少再次的回訪,影響管理效果。在信息技術發達的現代,教師完全可以建立和班級內每一個學生的父母的溝通途徑,對于學生的狀態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分享和溝通,甚至可以把日常中比較小的事情及時地溝通交流清楚,第一時間避免學生出現更大的問題[2]。
例如,有一個學生每天放學到家之后都比較晚,家長問起來的時候,學生會和家長說在學校打掃衛生、有問題要問老師或者是老師把他留下了。但是實際上學生是在放學的途中和其他的同學一起邊玩邊走,甚至會約在路邊小地攤上吃一點零食再回家。當班主任和家長建立溝通途徑之后,學生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家長和班主任就可以第一時間進行關注。學生的父母在發現學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給班主任發消息問學生是否是經常放學后留在學校向老師請教問題或者是因為學生有問題老師把他留下了。實際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學生每天都是準點放學就離開了學校,然后家長在了解情況之后就和班主任相互協商,學生離開學校后就第一時間給家長發消息告知學生的離校時間,家長偷偷地跟在學生后面發現了學生只是在路上和其他的同學玩了一會才回家的,所以耽誤了到家的時間。貪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何況是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班主任也及時邀約了學生的家長來到學校和學生進行三方談話。學生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是不應該出現欺騙家長的情況,學生既然不和家長說實話就證明了已經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合適的。學生的年齡較小,在路上復雜的路況和社會中很多情況學生無法自己面對,所以放學之后應當第一時間回家。當然家長也應該反思是否平時對學生的管理太嚴格,導致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出現貪玩的情況。經過溝通后相互約定放學后要第一時間回家,想和其他同學玩可以在完成作業后或者周末邀請自己的好朋友來家里一起玩,家長也承諾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多給學生自己的空間,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社交和娛樂。
通過信息時代便捷的交通,通過網絡的途徑班主任可以建立和家長溝通的方式,除了可以分享學生的日常生活之外,面對于班集體的管理也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可以集體地向學生家長通報學生在學校的情況,讓家長在家庭的環境中也重視起屬于自己子女的問題[3]。
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班級管理工作是追求公平公正的,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認可教師的管理,只有得到學生的認可才是班級管理工作開展的最終的目的。作為教師看中的肯定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作為學生的班主任需要試著去忽略學生的分數,面對學生更多的是要傳遞正確的思想和學校班級的相關制度,讓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學生之間發生沖突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從雙方的角度上了解問題,必要時刻需要結合周圍其他學生的描述。不能僅僅聽信某一方說的情況,或者憑借自己主觀的判斷就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4]。
例如,一個學生成績較好和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因為課間操下樓梯的時候擁擠發生了沖突在樓道中相互推搡。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班主任應當對兩位同學都進行批評,不僅告訴這兩位同學,還要告訴班級內其他的學生在樓道尤其是樓梯的環境下追逐打鬧是不正確的,尤其是相互推搡這種情況。批評學生要注意方式,多從學生安全的角度上考慮,讓學生明白安全問題是第一位的,也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同時同學之間應當相親相愛,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引導學生雙方之間相互道歉,不能因為學習成績的不同而對學生有不同的態度,更多的是要平等地對待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明白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更好地成長,班主任對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關心愛護的,不會因為學習成績的良莠不齊就差別對待,只是根據不同問題進行不同的處理。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小學班主任而言,如何在這種環境下優化對班級的管理工作成為班主任需要著手落實的問題。首先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班主任要陪伴沒有判斷能力的學生一同面對,及時糾正學生在網絡環境影響下產生的不正確的影響。同時通過網絡環境便捷溝通的方式,班主任應當分別建立與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溝通方式,除了便捷之外同時還能減輕班主任的工作壓力,提高對于班級管理的效率。可以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把對班級管理的工作增加固定的模式,通過線上的方式能夠迅速地進行管理。同時面對班級內所有學生而言,要解決個性化問題,但是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作為教師 應當以平等尊重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學生,讓班級內所有的學生不受到歧視,感受到班主任帶給他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