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科 唐 雷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泗張鎮明德小學 山東濟寧 273203)
審美鑒賞力是審美能力的一種,通過對美術作品進行鑒別、理解與評價,學生能夠理解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盧梭曾經說過,“有了審美鑒賞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納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和諸多事物。”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作為教師,有責任與義務去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讓學生能夠學會感受美術之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與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不僅需要學生進行自主鑒賞,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理論知識,理論結合實踐進行學習,才能夠達到最好的培養效果,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但是,在實際教學時,部分教師存在著一定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對于美術審美鑒賞知識的教導過于機械,影響學生審美鑒賞力的養成。[1]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活躍的課堂氛圍相較于沉悶的課堂氛圍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調動學生更高的積極性,自然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會忽視課堂氛圍的營造,過多的理論知識輸入以及不注重學生課堂體驗的教學方式導致了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感覺枯燥乏味,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影響了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
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養成。在新時代的教學背景下,教學方法日益豐富,能夠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選擇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部分教師仍然聚焦于傳統的美術教學,影響了學生審美鑒賞力的養成。
在《義務教育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曾指出:“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鑒賞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打基礎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擁有強大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是學生審美鑒賞力養成的黃金時期,養成學生良好的審美鑒賞力,能夠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為學生今后對美的解讀與創造打下好的基礎。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讓學生能夠了解美、感受美,最終熱愛美,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熏陶與升華,逐步塑造學生優秀的精神品質,促進學生德育素養的發展。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教師必須要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美術欣賞課能夠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感受,從思維層面展開想象,嘗試去理解美術作品,對美術作品進行正確認識。在美術欣賞課中,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身獨特的思想與思維方式,這也導致了學生在對作品進行鑒賞時很難擁有一樣的見解。在進行美術作品的審美鑒賞時,若是教師忽視學生自主性,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自身的思維。因此,想要更好地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能夠自主去進行探索與感悟,去感悟作品之美。作為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時,可以僅僅從基礎美術知識著手,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鼓勵學生去進行自主欣賞,讓學生大膽解讀,闡述自己的想法,促進學生自身審美鑒賞力的培養。[2]例如,在學習《珍愛國寶——秦始皇陵兵馬俑》時,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美術欣賞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將學生代入到情境當中,為學生播放《秦兵馬俑》音樂,展示兵馬俑的鳥瞰圖,讓學生能夠進入到情境之中。隨后教師為學生講解秦兵馬俑的歷史背景,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兵馬俑的由來,教師繼續為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兵馬俑,以及兵馬俑的總體圖與局部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進行欣賞,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錯誤。有的學生對兵馬俑的整體更感興趣,認為兵馬俑很壯觀,通過兵馬俑就能夠想象到當時秦朝那支橫掃六國的軍隊,感受到軍隊撲面而來的磅礴氣息;有的學生認為兵馬俑的雕刻分布符合實際,在兵馬俑中,將軍最少,軍吏次之,士卒最多……教師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深入感受兵馬俑的氣勢與美感,提高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美術欣賞課掌握關于審美鑒賞的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更進一步地感悟美術作品中獨有的美感,促進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養成。將對學生審美鑒賞力的培養融入到學生美術作品的創作之中,讓學生能夠嘗試用色彩與線條展示自己對美的理解,給予學生美的感受。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熏陶與感染學生,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美學知識,讓學生對美的理解更加深刻,促進學生審美鑒賞力的培養。[3]例如,在學習《快樂的回憶》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啟發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當中快樂的時光,同時找出幾張班級集體活動的照片,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有許多快樂的回憶在累積,我們共同的活動就是快樂的回憶之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帶領學生觀看記載著快樂時光的照片,引導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回憶自己生活中快樂的片段,調動起學生的創作熱情。隨后教師教導給學生紙版畫的繪畫技巧,讓學生自由選擇用繪畫或者紙版畫的形式創作屬于自己的快樂的回憶,用色彩與線條詮釋自己對于美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進行創作與實踐,組織學生前往本地風景較好的地方采風,讓學生去實地觀察美、欣賞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創造美,讓學生在自然界中接受熏陶,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前提。對于學生來說,美術課堂沒有考試帶來的壓力,也沒有硬性要求,因此,學生總是缺乏對美術學習的重視,在課堂上缺乏主動學習美術知識的意愿。想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氛圍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將學生組成幾個探索小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小組內自由展開美術作品的鑒賞,與小組成員展開思維上的碰撞,能夠有效地活躍美術課堂的氛圍,促進學生審美鑒賞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珍愛國寶——古代的陶瓷藝術》時,教師在課堂上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初步展示中國古代的陶器、瓷器,隨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時注重性格互補原則,保證分組的公平性。為每一組學生提供陶器與瓷器的樣品,讓學生觀察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從質感、質量、制作原料等多個角度展開分析,整理出陶器與瓷器的多種特點。隨后教師為學生出示幾個有名的瓷器與陶器,從新石器時代的“青瓷蓮花尊”“黑陶蛋殼高柄杯”,到北宋時期的“汝窯粉青蓮花式碗”,清代的“五彩花鳥紋瓶”等,引導學生小組選擇一件自己小組喜歡的瓷器與陶器,展開鑒賞與分析,讓學生能夠在小組中各抒己見,集學生之所長,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學生小組完成鑒賞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從美的角度來看,你更喜歡瓷器還是陶器,為什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的生理與心理都還處于成長的階段,對于陌生的事物缺乏清晰正確的認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鑒賞。作為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時,應當肩負起學生的引導者這一責任,在課堂上借助各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感受到美術作品的美,逐步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鑒賞作品,讓學生形成對美的敏銳洞察力,最終促進學生審美鑒賞力的培養。[4]例如,在學習《窗外的景色》時,教師在備課階段通過互聯網搜集一些窗外景色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我們的觀察中,這些窗外的景色有著哪些特點?同樣的景色,這里的窗戶發生了變化,為什么給人的整體感覺也發生了變化?”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展開欣賞與學習,在欣賞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美術知識。在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后,教師可以選擇引導學生擺脫常規進行窗外景色的創造,“在窗外的景色里,都能夠出現哪些東西?”窗外不只有自然景色,還有可能有“一群動物在悠閑地行走”“大象在打鬧嬉戲”“天空中放飛的氣球”等,讓學生能夠進行各種各樣的想象,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學生一起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屬于學生自身的審美世界。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課堂評價也是重要的環節。在審核與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一個全面的檢查,從思維、鑒賞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做出評價,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則是能夠通過教師的評價,及時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進行彌補與完善,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在培養學生審美鑒賞力時,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自身的想法,將學生解讀的方式納入到評價標準之中,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自身學習與進步的方向,促進學生自身審美鑒賞力的培養。[5]例如,在學習《鳥語花香》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出示王冕的《墨梅》,讓學生進行審美鑒賞,引出今天的教學內容,通過中國花鳥畫進行欣賞,深入感受中國畫的特點。在評價環節,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在審美鑒賞環節的思維對學生進行評價,以鼓勵的原則進行評價,借助評價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與學習花鳥畫的文化內涵,展開深入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意識到每一幅作品都是畫家人格的寫照,深入感受筆墨情趣在中國山水畫中的審美作用,加強學生自身審美鑒賞力的養成,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美術教學中存在的誤區,給學生更多培養審美鑒賞力的空間,讓學生能夠自主去感悟美、欣賞美。為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樂學與好學精神,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學生扎實的審美鑒賞基礎,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與道德品質,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