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危險因素與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的關系。方法納入本院8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為樣本,其納入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通過回顧性方法分析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及各種危險因素。結果通過統計和分析得出,患者在入院后的2~3周最易發生心源性猝死,其發生率為77.50%,且患者在白天(0~6點、7~12點、13~17點)時間段內的發病率最高,高達75.00%。另外,所有患者中其冠心病患者的發病率和高血壓性心肌病的發病率均較高,分別為52.50%、17.50%。并且,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情緒易激動、長期吸煙史、嗜酒、劇烈運動、排便用力等,均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結論導致老年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因素較多,包括不同時間段、疾病因素以及其他危險因素等,相關醫務人員需根據各種危險因素進行有效的預防性措施,以對患者予以針對性的治療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病發率的發生風險,為患者帶來有效的治療。
關鍵詞:心內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臨床;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4-01
心源性猝死的發病時間較短,會在短時間內導致患者死亡,其病情發展也較快,且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并無明顯的征兆,僅有部分患者會出現氣促、疲憊等情況[1]。該病多由于心臟疾病導致,其還與多種危險因素有直接關系,需進行有效的預防。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8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為樣本,其納入標準:(1)均符合心源性猝死相關診斷且均為老年患者;(2)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其家屬簽署告知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功能障礙者;(2)精神異常或行為過激者;(3)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或中途退出者。男女比例4:3,最大年齡86歲,最小年齡62歲,均值(74.12±5.37)歲;病程時間均值(24.28±3.49)個月,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滿足研究指證。
1.2 方法
對80例樣本患者進行各種資料的分析和統計,包括年齡、病史、病情、治療情況、護理情況等一般資料,而后對所有患者的家屬進行采訪,以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等,而后對心源性猝死的發病危險因素進行總結。
1.3 觀察指標
(1)統計患者的發病時間。
(2)統計患者的發病原因。
(3)統計和分析患者的發病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錄入數據至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統計患者的發病時間
通過分析得出,患者在入院后的2~3周最易發生心源性猝死,其白天的發病率高于晚間發病率,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統計患者的發病原因
通過分析得出,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主要有肥厚性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風濕性心肌病、高血壓心肌病以及急性心肌炎等,其中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肌病的發病率最高,其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2。
2.3統計和分析患者的發病危險因素
通過分析得出,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劇烈運動、長期吸煙、嗜酒、情緒激動、排便用力以及其他未發現的因素,其差異均顯著(p<0.05),詳情見表3。
3 討論
心源性猝死主要是指心臟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病死率較高,且搶救成功率均較低,對患者的生命危害非常大[2]。心內科老年患者中出現心源性猝死的幾率較高,因此,護理人員對心源性猝死的發病因素進行探討,而后再予以針對性的預防措施,以降低該病的病死率,為患者帶來高質量的治療和護理,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得出,①發病時間的統計:患者在入院1周內發生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為10.00%,在入院2周內的發病率為12.50%,在入院2~3周的發病率為77.50%,另外,0~6點的發病率為32.50%,7~12點的發病率為22.50%,13~17點的發病率為17.50%,18~0點的發病率為25.00%,可見,入院后的2~3周最易發病且白天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晚間。②發病原因的統計: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7例,冠心病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42例、肺心病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3例,風濕性心肌病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2例,高血壓心肌病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14例以及急性心肌炎患者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12例,可得出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肌病的最易導致心源性猝死的發病。③危險因素的統計:患者因劇烈運動而發病的發病率32.50%,因長期吸煙的發病率為11.25%,因嗜酒的發病率為10.00%,因情緒激動的發病率為35.00%,因排便用力的發病率為8.76%,還有其他未發現的因素,其發病率為2.50%。
綜上所述,心源性猝死疾病的發病原因較復雜,其危險因素較多,醫務人員需對患者予以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以有效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病發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水平,對該病的防控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羅世紅,劉建平,林明仙. 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心源性猝死的臨床危險因素[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20,31(11):1687-1689.
[2] 曾林飛. 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心源性猝死的臨床危險因素探討[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16):56-57.
作者簡介:張婷,女,漢族 陜西省商洛市,1998年12月9日,本科,西安外事學院(710077),研究方向: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