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梅
摘要:目的:分析癌癥放療病人的心理狀態,總結心理護理經驗。方法:2017年1月~2017年8月,對收治的176癌癥放療患者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心理護理。結果:出現不良情緒及其相關不良事件率30.7%(54/176),其中拒絕接受治療19例、有求死的語言表達與行為17例、要求轉院6例、拒絕溝通5例、睡眠障礙5例、有破壞行為4例。初次評估,患者SDS、SAS評分(59.6±8.1)分、(58.4±6.6)分,出院前分別為(51.1±11.4)分、(50.4±9.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癌癥放療病人的心理狀態較差,可能會影響治療,需要重視心理護理。
關鍵詞:癌癥;放療;心理狀態;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4-01
放療是治療癌癥的重要方法,約1/3的惡性腫瘤患者接收過放療。惡性腫瘤、放療都可成為心理應激源,惡性腫瘤會嚴重損害生活質量、縮短生存時間,放療會引起并發癥與不良反應,癌癥放療患者心理負擔較大[1]。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176癌癥放療患者,其中男75例、女101例,其中原發乳腺癌24例、甲狀腺癌21例、肝癌34例、轉移瘤以及復發瘤43例、其他54例。聯合化療42例。姑息性治療35例,輔助治療141例。
1.2方法
1.2.1放療前護理
(1)心理特點: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少部分會出現較強烈的恐懼情緒,主要為姑息性治療對象,因預計生存期較短,面臨死亡的威脅,心理壓力較大。負面情緒較輕的對象主要表現為問詢放療的療效與安全性、輕度的睡眠障礙,病情比較嚴重的對象出現軀體癥狀,表現為沉默、嚴重的睡眠障礙、不時流淚、暴力行為、易激惹等。不同患者情緒表現存在不同的差異,心理問題與疾病嚴重程度、手術風險、性格特點、認識水平、家屬支持情況、預測療效等因素有關。
(2)護理對策:①通過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化療、疾病的認識,糾正錯誤認識,減輕因不了解所致的負面情緒;②傳授正念療法、情緒轉移等方法,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③進行一次支持心理治療,護士與家屬進行一對一進行支持心理治療,取得患者的同意后,通過“自我感受負擔量表”,剖析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心理支持,發放治療讀本,在朝陽、明亮、沒有刺激物、有沙發等治療室內進行,時間30min,面對面治療,個別交談為主,護士經過培訓,通過傾聽與解釋,讓患者敞開心扉,了解患者心理問題,進行支持與鼓勵,尋找積極的信息,如家庭支持,與患者就治療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尋找應對困難或處理問題的恰當方法,給予適當的保證,幫助患者正確的認識自己,改變人生態度;③進行動態的心理狀態評估,包括漢密爾頓抑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應對方式問卷(CSQ)》,針對患者的應對方式缺陷、一般狀況較差、病理性抑郁的對象,進行強化心理護理;④發揮家屬的支持作用,傳授家屬基本的心理支持方法,要求家屬多陪護、多鼓勵、多愛護,少抱怨、少責備;⑤鼓勵病友間交流,提倡舉辦聯誼,互相鼓勵、互相支持;⑥在日常護理過程中,注意與患者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心理問題癥狀表現,包括沉默寡言、喃喃自語、自怨自艾、煩躁、缺乏求生意愿、反復要求出院等;⑦在日常護理過程中,重視文明禮貌,體現出對患者的尊重、愛護、支持,如和藹語氣、親切的態度,落實日常喚醒溝通,每日5-10min溝通,避免提及不利的信息,如舉債就醫;⑧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2.2放療期間護理
放療期間的心理問題的產生與放療相關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放療療效不及預期有關,除放療前的心理護理外,需要針對導致負面情緒產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①信息支持:對于出現的放療相關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放療療效不及預期,需要進行信息支持,做好宣教,詳細告知病情,讓患者知曉現狀,做好安撫,而不是盲目的慌亂,患者自身并非個例,不應保暖,應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發生的不良反應、并發癥。②進行強化減壓治療,由專業的心理科護士安排現場正念減壓治療等。
1.3觀察指標
不良情緒及其相關不良事件表現發生情況,初次采用SDS、SAS評估以及出ICU時評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計算,SDS以及SAS評分通過正態分布驗證,采用()表示,初次評估以及出院前比較采用t檢驗,不良情緒發生情況采用率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76例對象,有54例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及其相關不良事件,其中拒絕接受治療19例、有求死的語言表達與行為17例、要求轉院6例、拒絕溝通5例、睡眠障礙5例、有破壞行為4例。初次評估,患者SDS、SAS評分(59.6±8.1)分、(58.4±6.6)分,出院前分別為(51.1±11.4)分、(50.4±9.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研究顯示,出現不良情緒及其相關不良事件率30.7%(54/176),主要包括拒絕接受治療、有求死的語言表達與行為、要求轉院、拒絕溝通、睡眠障礙、有破壞行為,心理問題直接影響療效,甚至出現破壞行為威脅他人的生命健康。睡眠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也不利于患者的疾病管理,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等其他并發癥發生風險。故,有必要加強心理護理,以減輕患者心理問題。在進行強化心理護理后,患者的SDS、SAS評分低于入院時(P<0.05),心理護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心理問題的發生影響因素較多,不同患者情緒表現存在不同的差異,心理問題與疾病嚴重程度、手術風險等因素有關,化療期a間的不良事件會成為心理應激事件,加重心理負擔。需要堅持個體化護理原則,重視心理狀態的評估,對于心理問題加重的對象,重視強化心理護理[2]。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重視發揮家屬支持作用,特別是子女、父母、夫妻的支持作用。
小結:癌癥放療病人的心理狀態較差,可能會影響治療,需要重視心理護理。
參考文獻:
[1]吳小婷,章新瓊,王秋萍,王芹.癌癥患者心理彈性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03):316-320.
[2]倪倩倩,周利華,王維利,等.婦科癌癥患者配偶心理困擾與自我表露、親密關系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05):52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