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佳素材,且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工作者對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也進行了深入探索。本文主要從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作用及提升建議兩個大方向入手,探究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核心素養;作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11—0116—02
古詩詞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積淀起來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學好古詩詞不僅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下面,筆者就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些方法與同仁共同探討。
一、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1.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髓[1]。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不僅能夠借鑒其中的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將其運用到寫作中,而且能夠理清古詩詞的發展脈絡,積累古詩詞的寫作流派和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僅能夠讀懂古詩詞中的人和事,了解當時的社會發展情況,而且能夠把握作者的人生態度以及人生追求。這些知識的積累,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古詩詞中涉及很多生僻字,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掌握這些生僻字,而且可以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例如,屈原的《離騷》:“扈[hù]江離與辟(通“僻”)芷[zhǐ]兮,紉秋蘭以為佩。”王安石的《半山春晚即事》:“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翳翳:草木茂密成蔭貌)。
2.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古詩詞中蘊含著很多人生哲理,能夠為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內化為自己的言行舉止。例如,在教學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時,“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究竟要走哪條路,但是倔強又自信的李白,不愿意在離筵上表現出自己的氣餒和彷徨,所以用強烈的態度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堅信,即使前路坎坷,困難重重,但總會有披荊斬棘到達理想彼岸的一天。李白在古詩中流露出的那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即縱然自己身處逆境,也要在逆境中尋出路,在挫折中見曙光的心理,可以啟迪學生面對困難時,要勇于挑戰,勇敢面對,相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古詩詞中無外乎表現三種關系,即人與人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以及人與物的關系,而這與學生的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學生的作文也是通過這幾種關系來闡述道理或者進行觀點論證的。古詩詞中常常蘊含一種意境,學生若學會這種表達意境的方法,可以提高寫作能力。比如,有贊揚梅蘭竹菊和蒼松翠柏美好品質的,有描寫祖國山川、草木魚蟲寄情于山水的。學生在寫作文時可以模仿古人這種表現方法,選擇某些事物的相似性和關聯性,營造意境,提高寫作水平。就像同樣描寫秋天,“沙場秋點兵”的磅礴氣勢能夠被詩人辛棄疾感受到,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美好能夠被唐代詩人劉禹錫捕捉到。秋天,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伴隨著低落、相思和離別之情的,但是在劉禹錫眼中卻生出了朝氣蓬勃的新意[2]。學生在寫作文時也可以借鑒古人的寫作思路,創造性地運用意象的特點,捕捉個體對生命的獨特體驗,這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路徑。
4.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就古詩詞而言,每一句話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深思熟慮后凝練的,也因此在用字和用詞上有很多傳神的地方,成為后人咀嚼和鑒賞的經典。比如,唐代詩人賈島在寫《題李凝幽居》的“鳥宿池邊樹,僧敲夜下門”時就猶豫了很長時間。唐代大詩人韓愈認為“敲”比“推”好,理由是文人在寺外敲門,如果沒有得到主人的允許,是不能推門進入的,而在深夜用“敲”,更能凸顯出周圍環境的寂靜。在學習中,有的學生卻通過思考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認為推比敲更好。因為如果是去自己的好友家玩,看見門是虛掩著,推開門徑直走進去,可以說明彼此之間深厚的情感。可見,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可以通過分析、研究古詩詞的用字和用詞,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和鑒賞能力。
二、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
1.提升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能力。現代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規律及方向,擁有較豐厚的文化底蘊,能夠隨時隨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困惑。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往往是吃透古詩詞的考點以及課后習題等,形成固化和傳統的教學思維,致使古詩詞教學無法推陳出新。對此,筆者建議可以嘗試開展古詩詞的校本教研,秉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挖掘和探索出更好的古詩詞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采取多種古詩詞的教學方法。(1)誦讀法。誦讀法是古詩詞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貫穿在古詩詞教學的始終,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教師在誦讀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包括配樂誦讀、古詩詞表演、比賽誦讀等,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誦讀熱情。此外,教師還要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誦讀,找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集中誦讀一首或兩首古詩,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背會一首再進行下一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列一個近期目標和一個長遠目標,引導學生按照計劃步步為營,不斷提升。只要學生長久地堅持下去,一定會形成較好的誦讀習慣,并且會有豐富的積累,為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奠定基礎。(2)情境法。古詩詞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較為久遠,其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句子容易使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以講故事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憑借多媒體等音效,創設良好的情境,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海》一文時,設計了精彩的導入語:我們以前學過一首《七步詩》,其中有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是才華橫溢的曹植所做。中國有句古話,虎父無犬子,曹植那么優秀,他的父親曹操同樣不是等閑之輩,不僅謀略過人,文學造詣更是深厚。下面我們先來觀看一段和渤海相關的視頻……筆者通過曹植和曹操的父子關系,激發了學生學習這首歌的興趣,通過播放氣勢磅礴的大海視頻,創設了情境,為后面學生走進古詩、感受古詩打下了基礎。
3.解讀意象,舉一反三。意象就是物象和情意的組合,指向古詩詞中的一些特定的文化內涵[3],學會解讀這些意象,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本首古詩詞,并且能幫助學生實現舉一反三,讀懂其他古詩詞。例如,在教學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時,教師告訴學生梅花不畏嚴寒,凌霜而開,常常受到詩人的敬仰和贊頌,陸游以梅來比喻人,襯托出詩人的高潔品行和堅毅性格。學生了解到這一點,在學習元人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時,自然能夠體會到詩人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比喻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再如,梧桐在古詩詞中常常是傷感、悲涼和落寞的象征,主要因為梧桐樹是典型的落葉喬木,“望秋先損隕”“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一年四季之中秋天萬物凋零,最容易讓人觸發凄涼悲傷的情緒,所以用梧桐來寫悲秋就成為古人常用的手法。比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金爐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單影只,臥聽宮漏的情境;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寫的是春風吹,那么桃李花就要開了。秋雨來,那么梧桐就要落葉了。重點突出了秋日冰冷的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的凄苦情景;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孤寂之情。
古詩詞中蘊含著古人智慧的結晶,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利用好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一寶貴財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實現全面發展。當然,此次探究仍然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多思考、多實踐,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更多路徑。
參考文獻
[1]李芳.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中的古典審美[J].高考,2021(14):73-74.
[2]莊娟娟.新時期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審美教育的思考[J].名師在線,2021(10).
[3]胡金芬.古詩詞教學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滲透芻探[J].成才之路,2021(09).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