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赫

現代舞是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發端于美國和德國的一場舞蹈革命,這場革命受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的啟發,建立在反對古典芭蕾的基礎上,面對規則不斷地打破重建,至今依然生生不息。在百余年的現代舞發展歷史中,從美國和德國誕生的現代舞火種,雖形式迥異,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以燎原之勢影響著全球舞蹈的發展。中國現代舞的起始與發展,也是歷史大潮中的一部分。
現代舞在世界范圍的早期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流派,美國派系和德國派系。最早出現在中國的現代舞可溯源至美國派系——清末,慈禧太后在宮中觀看了由裕容齡表演、由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創作的《希臘舞》。裕容齡作為鄧肯的唯一一位中國學生,曾于1902 年在巴黎跟隨鄧肯學習現代舞。這是發源于美國的現代舞在中國的首次亮相,完全跟上了世界舞蹈發展的步伐。
此后,不少美國的先鋒現代舞人開始踏上神秘的中國土地。1925、1926 年,丹妮絲-肖恩舞團曾兩次來華公演。1928 年,鄧肯親傳弟子俄瑪·鄧肯帶領她們在俄國的學生們來中國進行公演,并第一次走出了租界的圈子。美國派系的現代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但僅停留在表演階段,還未深入涉及到教育和創作。至此,現代舞在中國的引入基本可算是到此一游——“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上海金星舞蹈團《謎魅上海》
直到上世紀30 年代,現代舞才第一次在中國真正播下種子。但這一次并非是美國現代舞,而是源自另一支派系——德國現代舞。這生根發芽的第一步,是由中國現代舞的先驅吳曉邦先生邁出的。吳曉邦于1929 年至1936 年期間曾三赴日本留學,先后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宮操子現代舞踴研究所學習芭蕾舞及現代舞,而這幾位老師均師承德國“新舞蹈”。留學歸來的吳曉邦在抗日戰爭期間“踏著時代脈搏而舞”,采用控訴、諷刺、象征等手法,創作了《傀儡》《丑表功》這類針砭時弊的犀利舞作,將德國現代舞的“表現主義”和中國的當下現實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使作為舶來品的現代舞在中國土壤中開始生根發芽。
同一時期,另一位先驅戴愛蓮先生,于上世紀30 年代在英國跟隨德國現代舞大師瑪麗·魏格曼,開始學習德國現代舞和拉班舞譜,并對極具表現力的德國現代舞深深著迷。抗日戰爭爆發后,出于對祖國的熱愛,身為華僑的戴愛蓮選擇回到中國,投入到抗戰的隊伍中去。她于1940年抵達香港,隨后進入內地,創作出《東江》《空襲》《思鄉曲》等深刻反映現實的現代舞作。
這兩位分別在30 年代和40 年代歸國的先驅,將西方舶來的現代舞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下的政治現狀相結合,使現代舞在中國有了創造性的發展。1941 年,吳曉邦、戴愛蓮、盛婕三位高瞻遠矚的舞蹈家共同舉辦了專場演出,被譽為“新舞蹈的先鋒”,堪稱時代的里程碑。

廣東現代舞團年度作品《滃滃澹澹》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吳曉邦在其藝術道路上不斷前進,成立了“天馬舞蹈工作室”(1957-1960),進一步探索著現代舞的表演、創作和教育等多個空白領域,是中國現代舞當之無愧的開路者。但是,從上世紀60 年代開始,由于政治原因,現代舞這種西方舶來藝術形式受到了冷落甚至打壓,吳曉邦在現代舞藝術上的努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此外,更多中國現代舞道路上的開拓者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曾師從現代舞大師埃爾文·尼古萊的郭明達先生,回國后也因為政治原因無法大展拳腳。至此,現代舞在中國生存之艱難可見一斑。在這樣的生存夾縫中,吳曉邦的天馬舞蹈工作室,在文革真正到來之前就基本偃旗息鼓了。現代舞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也漸漸黯淡,隨之沉寂。
但是,這種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并沒有就此消亡。上世紀80 年代,中國開始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政策上開放與鼓勵的大環境,為現代舞這種自由的藝術形式提供了再次興起的可能。就是在這一時期,曾經被視為“洪水猛獸”的西方現代舞,開始大規模、全方位地進入中國,就地扎根,茂盛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之后,神秘中國的大門也被打開。不少西方舞蹈家出于對中國的好奇和對現代舞的熱愛,不遠萬里自費來中國演出和教學。緊接著,許多華裔的美國現代舞蹈家,如江青、王曉藍等,紛紛前來中國教學,為中國的舞蹈界輸送新鮮的血液。他們的努力為此后西方現代舞系統進入中國做了重要的鋪墊。與此同時,由于舞蹈工作者們對現代舞的好奇越來越強烈,催生了第一批現代舞方面的譯文。1980 年底,由美國舞蹈節主席查爾斯·萊因哈特率領的“美國舞蹈家代表團”訪華近一個月,帶來了美國現代舞的最新信息。此后,在中外舞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舞大師格萊姆的技術和作品、尼古萊的技術體系、拉班動作分析理論、鄧肯的作品、堪寧漢的訓練體系等先后以各種方式傳播進來。格萊姆、韓芙麗、堪寧漢等人的弟子或舞團演員先后來華,教授相關訓練體系,進行內部演出,為中國舞蹈界帶來更多活力與希望。同一時期,美國現代舞界中一些正當活躍的知名舞團也陸續走進中國,如艾文·艾利舞團、崔士·布朗舞團等,這些舞團帶來了更多的新鮮信息,在中國舞蹈界掀起陣陣熱潮。現代舞像洪水決堤涌入中國,沖擊著中國舞蹈家們的視覺和觀念。然而,這些介紹、演出和教學都是短暫的,如果想要深入學習現代舞,這些信息還遠遠無法形成一個體系。
1986 年,廣東省舞蹈學校校長楊美琪赴美考察現代舞,被這種充滿想象力的舞蹈形式深深震撼,決心一定要將現代舞系統引入中國。經過她百折不撓的努力,次年,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美國舞蹈節和亞洲文化協會的通力協作下,中國第一個現代舞實驗班落地廣東了,20 名學員在這里接受了為期四年的現代舞訓練。其后,這批舞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接受過高水平專業化現代舞訓練的舞者,并在中國現代舞的探索之路上成為中流砥柱。他們中的不少人,至今依然在探索著現代舞的不同可能。
以這批專業舞者為基礎,1992 年,中國第一個專業現代舞團——廣東實驗現代舞團正式創建了,這個里程碑深刻改變了中國現代舞的現狀和格局。現代舞在中國真正地開始走向專業化、職業化。除了1992 年成立的廣東(實驗)現代舞團,此后1995 年成立的北京現代舞團、1999 年成立的上海金星舞蹈團、2005 年成立的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等演職人員數量較多或組建歷史較長的“大團”相繼出現,也有不少以藝術家個人為核心組建的小型團體,諸如2008 年成立的陶身體劇場、2009 年成立的亞彬舞影工作室、2012 年成立的趙梁藝術工作室等等。此外,為中國現代舞樹立國際形象的,還有中國一南一北兩大國際化的現代舞節慶盛事——“北京舞蹈雙周”和“廣東現代舞周”——前者作為“雙周”的發展尚只有四年時間,而后者卻已經有足足十二年的歷史了。
中國現代舞發展至今,一路可謂崎嶇。從清末裕容齡在慈禧清宮表演《希臘舞》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現代舞作為舶來品,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也必然是中外舞蹈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過程。百余年的中國現代舞發展史,前有吳曉邦、戴愛蓮兩大先驅踏著時代脈搏而舞,播下現代舞火種,因為時代原因未能徹底燎原。現如今,中國的現代舞團雖不說如雨后春筍般繁多,但在發展態勢中不斷蓬勃,在國際化、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向內探尋著現代舞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