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婷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浙江衢州 324100)
在200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應該加強職業教育工作,討論并通過了《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的《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2012年的《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都體現了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視,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要求:職業學校應該注重培養技能型人才。在2016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迅速引起了各行各界的共鳴。這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工匠精神”,體現了國家對培養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視。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品質的體現,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內容,可以有效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低、創新能力較弱等原有情況,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與社會生產、經濟聯系最密切的職業教育來說,其身上承載著為實現中國夢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中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課,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推動中職教育的發展。
在職業教育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只注重對學生的技能培養。對于學校方面來說,大部分中職學校仍然將對學生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培養作為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標準,認為只要學生的專業技能學好了就可以了,忽視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2]。有的學校雖然意識到了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但也僅僅局限于道德、思想等方面,對“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夠深入;家長方面,長期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送孩子進入中職的原因是由于孩子自身成績不好,沒有考上普通高中,進入中職讓孩子學習到一技之長家長就滿足了,對孩子的期望很低,這些思想都阻礙了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導致出現“注重職業教育,忽視工匠精神”的現狀。
部分中職學校的思政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對于日常教學,認為只要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就好,對于“工匠精神”的擴展較少,課程設置、教材內容都過于陳舊,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較為狹窄,無法清楚地理解專業未來職責,導致學生缺乏工匠精神。
中職學生都還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性格變化不穩定,不愿意服從紀律的約束。中職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較差,缺乏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思政課程也不夠重視,甚至有些同學認為“工匠精神”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認為對自己的專業、未來發展、自身成長沒有太大意義,所以他們的工匠精神是不牢固的,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思政課程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難度。
中職思政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心理健康幾門課程,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這些書中涉及“工匠精神”的內容,以課本知識為基礎為學生宣傳“工匠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應用貼近專業、貼近職業、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程的作用,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引領指導學生的作用,因此,教師的教學素質對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具有深刻影響。想要在中職思政課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首先應該加強對教師工匠精神的培養,教師應該從自身出發,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歷史、相關事件,在教學中注重個人道德風尚,為學生樹立榜樣。中職院校應該重視對思政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高教師工匠精神,讓教師緊跟時代腳步,不斷創新思政教學方法,有效發揮教師引領作用,提高思政教學質量。
工匠精神的培養應該是全方面滲透的,其過程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僅僅依靠思政一門課程的貫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將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專業課程,每位教師都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將思政工作貫徹到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在專業理論中滲透“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教師對學生職業素養要求有基本的認知,可以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滲透工匠精神。例如在汽車維修專業課中,嚴格要求學生不僅要會拆裝汽車上的零件,還要做到熟練拆裝,做到精益求精。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職業技能的訓練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做到“課程思政”[3]。
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不高,思政教學質量降低,這也是阻礙“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學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創新思政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思政教學中。
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有許多關于贊揚匠人精神的視頻,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利用視頻、圖片展示生活中的事例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匠人精神的情感共鳴。例如,講到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中的第二講第四節“恪守職業道德”中的職業道德的基礎是愛崗敬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感動中國》中有關大國工匠——李萬君的事跡視頻,讓學習相關專業的學生體會李萬君立足崗位、愛崗敬業的精神,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產生敬畏感,對未來工作充滿責任感。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將“工匠精神”融入中國夢的建設理想中,為中國夢而奮斗,從而提高思政課程教學質量。可以組織小型的辯論賽,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可以開展小組研究談論的教學形式,給學生一個主題,讓學生小組談論搜集資料,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綜上所述,教師一定要注重創新教學形式,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思政教學效率。
馬克思強調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讓我們體會到實踐的重要性。因此,中職教育中的思政課不能局限于理論知識,更應該注重開展思政實踐課程[4]。在實踐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使學生獲得深刻的認知,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思政實踐教學可以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
校內實踐,通過進行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學生道德政治素養,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比如觀看大國工匠專題紀錄片、感動中國紀錄片,讓學生完成讀后感加深理解。也可以舉辦工匠精神的手抄報比賽、歌唱比賽、書畫比賽等。校外實踐,學校組織學生到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中感受工作氛圍、了解工程或產品的設計規程、職業規范及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實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內涵。
總而言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中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學生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因此中職院校應該注重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學。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重視思政教育,注重實踐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推動中職思政教學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社會提供有擔當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