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賢
(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培蘭小學 廣東東莞 523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教育在新時代教學體系中越來越受重視,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啟蒙時期,可以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更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階段,在小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各種科學知識的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但在小學科學教育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影響了教師的高效教學,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根據這些問題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雖然教育改革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相關教學措施也在不斷進行,旨在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促進學生素質、能力提高。但在目前的教育中,科學課程還是存在不受重視的情況,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少教師還局限在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之中,只知道抓住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的教學,提高學生這幾門學科的成績,總是把小學科學當作一門“副科”。再加上有些教師對科學課程的了解不多,沒有認識到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意義,在課時和作業安排上相對忽視,影響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
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核心,只有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指導,才能夠有效發揮教學作用,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在如今的小學科學教育中,不少教師都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科學課堂上還是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只能被動記憶各種科學知識,在實際活動中的參與率非常低,很多時候學生只能對相關知識形成一個表面的認識,而沒有形成深入的理解,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更是得不到有效培養。
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的主要執行人,對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有重要影響,只有教師具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對學生實施有效的科學指導策略,才能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但在目前的教育中,很多科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高,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完成教學任務。一方面,在教師招聘過程中,科學課程的專業教師相對欠缺,很多時候都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還有部分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無法準確抓住重點知識,在實踐操作方面也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1]。另一方面是科學學科不受重視,大部分教師都以數學、語文和英語為主,對科學課程的課時安排不足,更沒有對學生的科學實踐進行有效安排,嚴重影響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教育中科學課程不受重視,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不利于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加上我國科學教育的起步比較晚,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并沒有形成有效的模式,更是影響了科學課程的有效開展。
因此,要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首先需要我們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充分認識科學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適應新課改的教育要求,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指導。教師要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尊重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創設各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其次,不斷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安排教師進行學習和交流,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滿足對學生的教育要求,并適當加大科學課程的課時比重,避免科學課堂被其他學科占用,從而合理安排對學生的實踐指導,教授學生相關科學知識,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科學實踐,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進行發明實踐,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驗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擺脫傳統的教育理念,積極對學生進行課堂指導,利用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根據課程內容主動進行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改變過去的教學策略,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授學生相關知識點之后,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2],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
例如,學習小學科學三年級課程中關于“誰在動”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教授學生課程重點知識,讓學生掌握大概內容,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要求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和研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趣,使學生能夠掌握物體運動狀態的判斷標準,從而利用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相關實驗記錄,讓學生自己收集、記錄實驗現象,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研究結論,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主進行課后實驗,并安排學生相互評價,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效率。
科學課程是一門重視實驗的學科,單純的學習理論知識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掌握知識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指導過程中加強實驗教育,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各種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展開各種形式的實踐操作,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例如,學習小學科學課程中關于“動力小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視頻展示幾個沒有動力裝置的小車,出示本課的研究任務:給沒有動力裝置的小車裝上動力。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怎樣讓小車主動運動起來?(安裝動力裝置)→動力裝置是怎樣讓小車運動的?(選擇動力裝置)→安裝動力裝置要考慮哪些因素?(設計方案)→選擇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按方案制作)。從而促使學生認真研究課程內容,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3],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動力小車的制作過程和原理。還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比賽活動,從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綜上所述,目前的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確還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教師對學生的科學指導,對此,需要我們改變過去的教育觀念,加強對科學教學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創新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