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高晶晶
1.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2.西安翻譯學院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的高教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和實現“雙一流”的戰略發展目標,陜西省民辦高校必須打造自己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凸顯出黨和國家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該《意見》指出,到2035年,要實現“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的目標。目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進入了新老交替的高峰期,特別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推進,青年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加,已經成為高校師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這一現象同樣出現在我省民辦高校體系內。教育部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校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人數將近90萬,占全國高校專職教師總數的50.7%。很明顯,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然而,當下青年教師群體的職場生存現狀卻令人擔憂。許多青年教師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相關學者的調查研究中用“學術民工”“工蜂”等詞語形容高校青年教師。該群體面臨的生存困境勢必會影響他們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產出,進而影響到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和“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如何有效提升民辦高校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是各民辦高校需要重視的長遠課題,本文目的在于通過對影響民辦高校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出民辦高校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提升的有效路徑。
不同高校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表現在以下幾點:
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政策支持、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影響,必然會出現經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等問題,由此衍生出追逐利益、炫富現象等世俗文化的沖擊對于高校青年教師而言,現實的收入微薄與理想上的生活水平差距,使其心理上必然會產生不平衡感與失落感。
1.工作報酬上的不均衡現象
經調查統計,陜西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對自身薪酬待遇普遍存在滿意度較低的現象,這主要源于:(1)由于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東西部高校教師薪資水平是相對不同的,東南部沿海地區高校青年教師收入相對較高,陜西省民辦高校教師月工資待遇平均低于5000元;(2)即使在高校內部,由于大多以職稱與職位為薪酬發放的基礎,青年教師無疑相較于有職稱和有職位的老教師們來說,處于薪酬競爭的劣勢地位;(3)以西安市民辦高校為調研對象,即使同一區域的不同高校青年教師薪酬也有一定的差異,由于學校發展階段、招生規模、資金來源、渠道等方面的差異,也會形成青年教師之間較大的薪酬差異。以上導致薪酬差異因素的存在,必然會對青年教師工作積極性產生不利影響,影響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性,降低青年教師的職場生活質量。
2.社會功利化現象對于青年教師的思想沖擊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外開放的加快,中西方思維方式的碰撞變得更為頻繁,西方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價值觀的思潮對于青年教師的沖擊較大,對于我們一直提倡的吃苦精神、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等傳統的價值理念形成一定壓力。當青年教師不能很好地平衡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貧富差距、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問題的時候,便很容易產生失落感,致使幸福指數下降。
自1999年以來,從高校擴招層面始發的高校教育改革不斷進入深水區,對青年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技能要求與科研要求,對于大多數研究生畢業就進入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師而言,其壓力在無形中不斷增加。
1.教師能力達不到社會期望值
學生希望遇到知識淵博的教師、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學有一技之長、社會企業需要具有全面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些過高的期望對于我們大多數從高校畢業直接入職教師序列的青年教師而言,形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社會期望的存在能夠激勵我們的青年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水平,但是社會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教師接觸知識面未必比學生寬多少;“師德敗壞”現象的頻發也使得家長對教師存在不信任感;絕大部分青年教師未從事過社會其他工作,對于技能型素質的要求力不從心。青年教師面對著無法達到的社會期望,極大地降低了其職場幸福指數。
2.教學與科研雙重壓力,教師健康狀況堪憂
學校對青年教師安排的工作任務主要有教學與科研兩項工作。從教學角度而言,大部分青年教師剛從學校畢業參加工作,教學資歷尚淺,需要青年教師們投入較多的精力進行教學方式、教學環節以及教學內容的準備工作,充分考慮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認真聽講;從科研角度而言,科研工作屬于一項長期持續性的工作,從某一項課題的立項到課題的結束,需要課題主持人投入較多精力,屬于一項繁重的腦力勞動,科研壓力使得許多青年教師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損害了青年教師的身體健康。除了教學與科研工作之外,所在的院系往往還會給教師們安排一些繁瑣的工作需要其配合完成,青年教師精力被大幅分散,也影響到了其集中精力進行教學與科研的專注力,影響了青年教師的身體健康。
青年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優劣,影響著教師未來的發展,如果職業發展規劃出現失誤,會影響其到后續的發展,當理想與現實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會不斷降低。
1.青年教師交流機會匱乏,“閉關自修”現象嚴重
一名合格的教師往往會經歷職業生涯的五個階段,即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態度與動機和自我專業發展需要與意識。青年教師如何能夠快速地從初級階段進入到穩定階段,再到成熟階段,需要青年教師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勞能力之外,還需要各高校給青年教師提供不斷學習提升的交流平臺。通過調查可知,大多數高校缺乏對青年教師的學習提升規劃,一是缺乏足夠的培訓學習機會,二是缺乏高校之間青年教師的交流機會,三是對于本校青年教師在其他高校的兼職行為基本持有否定態度。這些均不利于民辦高校青年教師快速的學習提升,單靠在本單位的“閉關自修”難以培養出具有大格局的青年教師隊伍。
2.自身條件與環境束縛,自我價值實現難度較大
從青年教師角度來看,青年教師進入工作崗位后,首要的任務便是盡快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從碩士、博士學歷來看,大多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青年教師缺乏的往往是教學的實踐經驗以及社會企業崗位的實訓技能。如果一開始教學方式方法掌握不好,會使得青年教師陷入“心里明白,講不出來”的矛盾中,結果會使師生矛盾加劇,降低青年教師對于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從學校角度而言,大部分高校為了實現在歷年高校排名中靠前的目標,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易于提升學校曝光率的科研方面,對于教學方面的關注度不斷處于下降階段,教師的工資薪酬、職稱晉升等也主要偏向科研指標,這對于教學能力還未形成的青年教師而言,不僅分散了其教學精力,也大幅度增加了其精神壓力,不利于青年教師隊伍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穩定性,也不利于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的提升。
青年教師是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主力軍,是民辦高校持續發展的生力軍,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質量的提升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至關重要。青年教師職場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僅僅是關乎眼前的學校隊伍穩定的問題,更是關乎高等教育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在此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塑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教師也是一種工作崗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不要對教師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也是在社會上謀生活的自然人。對于教師這一工作,青年教師們也有一個從實習期到轉正再到成熟期的過程。社會輿論應正視教師這一職業,對我們的青年教師多一些理解與支持,給予他們成長的時間與空間,以愛國、敬業、奉獻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社會大眾,提升青年教師社會輿論層面的職場幸福感。
2.提升青年教師的相關福利待遇
除了高校之外的教育等相關部門,應注重提升青年教師的相關福利待遇,給予相關政策層面的支持,比如增加教育投入、提供保障住房、基本工資不低于公務員水平等,配合高校一起在培育青年教師方面下大力氣,努力培養出一批有卓越成就的青年教師隊伍,為民辦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3.鼓勵企業與高校互動
經濟的發展要回饋到教育上來,鼓勵企業向民辦高校捐資助學;鼓勵企事業單位吸納高校青年教師進行社會實踐;鼓勵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在高校兼職,有針對性地傳授專業知識;同時,鼓勵高校派出青年教師對企業員工進行理論知識的提升與學習。此外,還可以考慮企業項目團隊與高校青年教師科研團隊合作,共同進行項目研發,促進青年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培育青年教師的職場幸福感。
1.提升青年教師薪資待遇
青年教師面臨著結婚生子、贍養老人、買房等多重壓力,民辦高校往往沒有公辦高校的住房補貼、子女就近上學、水電暖免費等福利待遇,民辦高校領導者應充分發揮民辦靈活決策機制,在薪資待遇上給予青年教師經濟補償,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忠誠度與幸福感,能夠后顧無憂地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中來。
2.完善高校青年教師之間的交流培訓機制
民辦高校不僅應抓好自身對青年教師的系統化培訓工作,做好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指導,更需要促進各高校之間建立起青年教師交流培訓機制。既要允許青年教師在不同高校之間進行兼職授課,也要鼓勵高校之間具有開放性心態,促進青年教師的互相借調與培養。
3.摒棄唯名次論
不以高校排名為高校自身的牽制因素,安下心來踏實做好自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學校是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單位,做好教學工作,讓我們的下一代盡可能地學到大學應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愧高校承擔的“教育”這一社會重任,通過青年教師隊伍的培育,實現這一目標的持續性提升;同時,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與實力,也是出于對青年教師自身成長的考慮,鼓勵廣大青年教師進行科研活動。民辦高校應做到教學與科研兩條腿“齊步走”,指導青年教師進行科學的均衡的職業發展規劃。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面對市場經濟發展中衍生出的社會不良價值觀的沖擊,青年教師應樹立教書育人的堅定職業信念,正確認知人生發展的意義,培養科學正確的價值觀,面對物質利益的誘惑,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來追求個人能力之內的應得利益,擺脫低級的、世俗的物質追求,懂得人生存在的意義應該是追求更高精神層面的目標。
在獲得物質方面的滿足時,必須注重精神生活的培養,提升自身境界,懂得幸福真諦,這樣才能夠獲得真實、深刻和長久的幸福。
2.做好個人職業發展規劃
做教師并不意味著一定要貧窮,優秀的教師通過自身淵博的知識,完全可以實現財務自由。可以通過兼職授課、講座、出書等不同的合法合規路徑實現經濟利益的兌現。這就需要青年教師平時注重自身的提升學習,默默耕耘與積累,只有隨時做好準備的人,才能在機會來臨時不讓它溜走。職業幸福感的獲得主要靠內因,社會與學校這兩個外因只是輔助而已。
總之,青年教師要將職場生活質量提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除了外部環境的輔助之外,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不斷提升與積累,在合適的時機到來時,才能夠抓住機會,實現自身價值的保值與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