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智鑫
摘 要:語文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也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的重要手段。當前,小學生語文課外作業現狀不太理想,依然存在呆板、沉重、單一、重復等多種問題,給學生帶來沉悶的負擔,甚至導致部分學生逐漸出現厭煩情緒,喪失語文學習興趣。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優化課外作業設計已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重點。文章以此為研究的切入點,展開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現狀;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03-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26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并循序漸進地形成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獲得新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語文課外作業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和升華,也必須秉承這一要求,立足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尊重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精心設計出高質量的課外作業,以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
一、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現狀
(一)語文課外作業負擔較重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教師布置的語文課外作業過多,學生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小學生正處于長身體的關鍵時期,繁重的作業使其逐漸失去運動鍛煉的時間、睡眠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其次,由于作業量過大,部分小學生晚上的睡眠時間無法保障,致使第二天上課的精神狀態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課堂聽課效率;再次,過于繁重的作業量還會導致學生逐漸產生厭學情緒,還會導致個別學生出現不寫作業,甚至和老師對著干的現象。
(二)語文課外作業形式單一
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關注作業的形式,確保學生在多樣化的課外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小學語文教師設計的課外作業,存在明顯的形式單一化現象。一方面,課外作業設計時過分關注讀和寫,忽視了學生的聽和說。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語文教師設計作業,基本上是抄寫生字、做練習冊、試卷、背誦課文等,忽視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聽力等,致使學生出現“會寫不會說、會背誦不會表達”等現象;另一方面,側重書面練習,忽視作業形式靈活多樣。調查顯示,當前語文課外作業基本上都是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實踐作業、活動作業等雖然也有涉及,但數量非常少,通常每個學期只有兩三次[1]。
二、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策略
(一)注重作業質量,減輕學生負擔
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課外作業設計時,首要問題就是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切實減輕小學生的負擔。
1.應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布置作業。小學生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每天的學習精力有,根本無法保證全天都以飽滿的狀態參與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當天已經學習了大量的新知識,并且在課堂上也進行了鞏固練習,就應該盡量減少抄寫類的作業,或者布置一些具備娛樂性、活動性的作業,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舒緩學生的大腦。
2.制訂分期型作業。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為了提升語文課外作業的效率,教師應對語文作業進行分期,將一個完整的作業劃分為幾個層次,引領學生在一個階段內完成相關的作業。將作業進行定期分期,不僅分散了課外作業量,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也能真正提升課外作業的效率。
3.適當控制作業數量,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交流。小學生面對的作業并非語文一科,作業負擔過重也不是由語文一科導致的。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作業量設計的時候,首先應轉變自身的觀念,關注作業質量,結合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課外作業,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其次,應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提前協調好各個學科的作業量,以免各科作業重復、煩瑣,致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2]。
(二)作業形式多樣,增強學生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還應結合新課改下語文教學要求,對傳統的作業形式進行優化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1.設計創編型作業。書面作業是語文作業的重要形式,但書面作業不僅僅是指字詞的抄寫、做題等,還應對其進行創新,豐富學生的書面作業形式。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基于語文學科的延展性,為了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所學的課文,設計仿寫類作業,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想象力、寫作能力;可以針對一些故事類的文章,指導學生結合其中的空白點續寫,也可以指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借助優美的語言將古詩詞中描繪的意境表述出來。通過豐富多樣的創編型作業,顯著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2.操作型作業。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不能局限于課文知識,還應帶領學生走出課本知識,走進社會實踐中,引導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知語文學習樂趣并獲得知識。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實踐性的作業。指導學生針對生活常識和現象,圍繞大自然中不明白的問題進行調查、設計實驗、親手做一些小制作和小發明。還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文章描寫的內容,描述一幅美景圖等。
3.游戲型作業。基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游戲型的作業形式更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可設計一些文字游戲、答題比賽等,使學生在娛樂作業中獲得知識,有所發展,最終實現新課改下的教學目標。
4.探究型作業。素質教育背景下,為更好地契合新課改下的人才培養理念,教師在優化課外作業設計時,還應靈活借助探究型作業形式,引領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搜集資料,或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最終得出相關結果。在設計探究型作業的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關注探索的結構,還應關注探索的整個過程,借助與之相契合的評價模式,便于學生參與。
5.合作型作業。為了契合素質教育下的要求,教師設計課外作業時,還應圍繞學生的“合作能力”,靈活布置一些合作型課外作業形式。具體來說,教師把某篇文章改編成一幕話劇,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演繹,促使學生在合作表演中深入體會文本內容,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還可以關注家校聯系,引導學生和家長積極合作,共同商量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與家長合作的新型作業中,有所收獲和發展[3]。
(三)作業內容開放,發揮學生想象
作業內容也是衡量作業質量的關鍵性因素。在素質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師設計課外作業時不能局限于教材,必須要延伸和拓展到課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和創新。
1.確保作業內容生活化。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堅持“從做中學”的理論,確保學生從生活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應保證作業內容更加生活化,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的作業中,體會到語文學科的價值,更好地參與語文學習。
2.知行結合,設計實踐性作業。掌握語文知識、體驗語文情感并非語文學科的最終目標,而是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外作業時,應依據學生現有的水平,設計一些具有實踐操作類的作業,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成為語文知識的實踐者。
3.多學科綜合的作業。語文學科還涉及多門學科,包含各種各樣的知識。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應立足于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將語文知識和數學、地理等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綜合性作業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作業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作業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語文教學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作業展開綜合性評價。
首先,語文作業評價標準應從“一元”轉變為“多元”,應對不同學生實施個性化的評價標準,還應對評價標準進行完善,使其能夠客觀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成績;其次,評價內容也應從“一元”轉變為“多元” ,不僅關注學生的作業結果,還應對學生作業的態度、思維和過程進行評價,確保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多角度;再次,評價主體應從“一元”轉變為“多元” ,不僅要借助教師評價,還應指導學生、學生家長都參與評價,促使學生在多個評價主體中明確自身在語文作業中的不足,進而明確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4]。
三、結語
課外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通過一定量的課外練習,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深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語文課外作業設計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致使課外作業質量低下,難以真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唯有從作業量、作業形式、作業內容和作業評價四個方面,對語文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才能不斷提升小學生語文作業設計質量。
參考文獻:
[1] ? 蔡麗嬋.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37):23.
[2] ? 劉俊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21(38):41.
[3] ? 汪波.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分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1(5):78.
[4] ? 巨林普.優化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J].新課程,2021(8):8.